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幼教行业,我们这一辈人长大成家了,家里和亲戚们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幼儿园年纪的孩子。加上每天工作接触很多孩子和家长,我对一些年轻家长们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观察,我觉得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从业者对家长们给出一些建议。
驯化一只野兽要用到“严惩”和“奖励”,对应到社会中的年轻父母身上,“严格”和“溺爱”就像是对孩子进行着驯化,你们享受着那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把控感”,但也只是你们给自己营造幻想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像“驯化”一样让孩子变得“对你来说更好”。
黄小妖在这里用两把利剑,砍开“驯化式教育”,让你看得更明白,希望家长们不仅仅是意识到需要改变,看完就迈出改变的那一步,请多多指教。
第一把利剑---砍开“严格式强迫”
早教三大跟风式现象:
送修“父母”兴趣班---孩子的兴趣指向性不明显,父母用自己的兴趣喜好来替代孩子决定,报一个自己喜欢的班。
兴趣班“应试化”---要求孩子在兴趣培养班也像考试一样追求“成绩”上的胜利,孩子对兴趣班失去“兴趣”。
“知识班”取代化---父母主观认为“兴趣”没有实际用处,用“奥数班”、“作文班”等知识培训来取代兴趣培养,希望抢占知识学习的“先机”。
很多年轻父母面对早教显现出了严重的“双重标准”,一开始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像过去父母对自己那样压迫式的教育,但是当看到别家的父母都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去学钢琴,绘画,英语等兴趣班的时候,马上就陷入了随大流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会输给这个疯狂的时代。
再加上各种教育机构采用“恐吓式”“夸大式”的营销宣传,对犹豫中的父母们一打一个准儿,统统收入囊中。
于是,孩子身负各种班就成了普遍现象,三四岁的孩子不仅上幼儿园,更要报兴趣班。整个过程如下:
我想每个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健康的长大就好,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孩子背负太多压力,可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期望也变得多起来,不仅期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还要孩子有特长,觉得这样以后进入社会才有优势。
可试问一句,你们是在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吗?那为什么会出现以下这些现象?
第二把利剑---砍开“溺爱式期望”
非理智溺爱的三大心理基础:
希望通过替代孩子解决其所有生活需求问题,让其专注于学习和自我提高,成为一个“更有出息”的人。
孩子学习已经很苦了,生活上要尽量满足他各种欲望---父母还算有度,爷爷奶奶无节制。
我这辈已经受了太多苦了,孩子就应该享受当年我们没享受到的。
很多幼儿园里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三四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需要老师喂饭,家长每天还在帮孩子穿衣服,帮孩子干这个干那个。另一方面家长却要求孩子学数学,学英语,学乐器,学舞蹈等等。。。这不是很奇怪么?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孩子心里天天操心英语怎么学,奥数怎么学,钢琴怎么弹,这不是本末倒置么?你确定孩子有心思去认同你对于“前程”的期盼?你确定你对孩子的溺爱他能体会其中的良苦用心?
孩子能理解你的溺爱?妄想,从来都是吃过苦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苦。你提供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应当,饮饱了水当然不思其源。
在与幼儿园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爷爷奶奶带孩子,还是妈妈自己带,都存在很多问题,爷爷奶奶可能会溺爱孩子一点,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买,买,反正钱不都得花在孩子身上才值么,导致孩子认为只要是他想要的都能得到。父母带孩子可能会严厉一点,但是还是会出现过分保护的情况,导致孩子非常怕生,离开父母身边就极其缺乏安全感,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不动就哭闹,等等。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送到幼儿园也是告诉老师,希望老师喂一下,而不是希望老师教孩子自己吃饭,一个班二十来个孩子,如果每个都要老师喂,那一个班得配多少个老师?
这些问题的根本是什么?问题的根本就是家长不会教育孩子,却非常自大的觉得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送给家长们的真心话
你觉得你让孩子一味的接受学习就是教育孩子么?你觉得抹杀孩子玩耍的时间让他去上兴趣班就是为了他好么?这不是在教育孩子啊,这是在“驯化”孩子,兴趣班是什么?兴趣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不是家长的兴趣,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啊,孩子喜欢跳舞,一听到音乐自己就开始跳的欢,这才是兴趣,孩子喜欢拿五彩的画笔在本子上涂涂画画乐此不疲,这才叫兴趣,而不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去学习什么就指定去学什么。
我觉得父母们,才应该好好去学习,学习怎么教育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就胡乱让孩子学一通,最终还是影响了孩子,“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大家都应该知道,家长给很小的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实就是在“拔苗助长”。
街上看到一些小小的孩子,脸上架起厚厚的眼镜,看着都心疼。
多带孩子去郊游爬山,观察大自然,先“修心”,再学知识,孩子有了兴趣去探索知识,这样会不会更事半功倍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都会有自己的孩子,有很多人已经为人父母,我们也看过了太多悲剧,我们不该只是做“键盘侠”比谁骂的厉害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不然悲剧总有一天会发生在身边。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独立思考且完整表达的能力,有自由的灵魂,我们的成长环境应该是多样化的,可是慢慢的,大家都变成了固定模式:孩子一定要上兴趣班,周末一定得去补习班。把判定孩子的标准变成了考试分数,考试不理想,他就一定没有认真,一定是贪玩去了,他可能就不是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他就是最乖的孩子,他就是每个不乖的孩子学习的榜样。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提线木偶,我可能有些过激,我可能认识的只是片面,但是,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健康的成长,在校园学会“笑”,学会说“谢谢”,学会游戏,学会好奇,学会找到自己去认识世界的方式。让我们真的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驯化”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