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太多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总是这样的一边对自己说不能想太多一边又乐此不疲。
我们的新想法从哪儿来的?一是天赋,与古人不谋而同了;二是拿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来消化吸收,融化成自己的新思路;三是被逼,解决新难题,逼出了新想法,想法与难题磨合来磨合去,就成了新办法。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对于赞同我的人,我感悟到的是他的善意。对于反对我的人,我想考察的是他的智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也给我们带来诸多纠结。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人会给你出谋划策,分析利弊。可令人痛苦的是,结论太多,你不知道听谁的,就会想太多。
要明白,一个人的身后,就是他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观点,就是他人生经历的凝练。
所以,当你去看待网上这些结论时,你关注的不应该是结论,而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
在价值观多元、混乱的当今时代,甚至每隔两三年就换一次信仰的焦虑年代。我理解的无私和高尚就是:“让别人安安静静地守着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观,直到有一天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价值观无法使自己活得更好,而且变得更加焦虑了,这个时候再去点醒他们,才不会让人与人之间因为价值观的争吵而使矛盾加剧!”
想法,最野蛮状态是丛生,一大堆,不知哪个好、哪个坏。自认为好的,未必管用。只有被办法证明好的,才算新想法。
张嘴就是新想法,有没有可能?或许有,但不好确信是否真好。这是老天给容易迷信的人开了个玩笑,谜底要通过时间揭晓。
多元化人格02
以说话为生的人,特别酷;把想说的话印成一本书,更酷,这是想太多的人才能做成的事情,想得少的人完成不了类似的工作。
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那就是我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同时也很卑微的愿望。
真正的书籍是黑夜和沉默产生的作品,而不是白天瞎聊和胡侃释放出来的情绪!
想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要学会别想太多,要克制,也就是不抱怨、不解释,适可而止,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才有机会登上专业领域的金字塔顶端。
杨绛先生在给读者回信解答其人生困惑时曾说“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克制”这种人格不像衣柜里的简易套装,穿戴它并非易事,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慢慢的将其穿戴到自己身上,一点一滴的渗入到自己的骨髓里,渗入到自己的性格里。
克制人格03
想太多的另一个相反的极端是什么都不想,没有“想”的欲望。日本经济评论家、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新书《低欲望社会》里敏锐捕捉到了日本年轻世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态度,他们不愿意再背负风险,晚婚化,少子化,甚至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丧失物欲、成功欲,消费意愿低迷。
我们中国的一些90后和00后的青少年与他们不乏相似之处,都是不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将奋斗、拼搏看做人生意义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而是普遍把过得有趣、有意义看得比奋斗更加重要!
在《低欲望社会》这本书中,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感叹,“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开始陷入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社会》的副标题为“胸无大志的时代”,年轻人远离时尚、远离名牌,远离一切看似与“消费社会”关联的一切,只满足于简单的锅碗瓢盆。
值得一提的是,想法的生产已经不是某一个聪明人的灵机一动、随心所欲,而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发、分散的想法逐步变成一个成体系的生产过程。
一个想法,需要在一种氛围当中,逐步打动很多人,不断成型,最终才能变为执行力。
没有欲望或者低欲望的精神内核已经开始慢慢渗透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当自己的能力、精力不足以负担自己的想要,形成了透支,透支就会让人累。这时候人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要感觉迟钝一下,觉得什么都没那么重要。
这样才能缓和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透支,进而也就形成了觉得一切都不想参与的感觉。
这有点像“沉默”人格,“沉默”人格的定义是:“这类人,大多有足够的情商理解人脉与交际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确"的交际,但却都无法在生活中施行。”
其实仔细一想,这些“沉默”人格的人只需要在工作中能实现你最低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好了,比如每个月领到的能保持一定生活品质的薪水,不想太多,这样你才真正会有心情、时间去陪家人。
沉默人格04
想太多是一种梦,这有点类似于艺术,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
越简单越通透我们通常说想太多的时候,不是指基于客观的思考,而是主观上瞎想一些消极负面、无中生有的事情。
想太多=浪费时间+拖垮情绪+忧虑伤身+患得患失+关系失衡+黑化别人+钻牛角尖……
迫害妄想症的人就会想太多,但这其实是一些瞎想,绝大多数都不会发生,我们捕风捉影地想太多,仿佛让自己把这些不好的事情统统经历了一遍。
举个例子,很多毒鸡汤总在通过不断的炫富和宣扬激进的女权主义,向无辜、温柔、善良的中国女人渗透一些极端偏激的不良婚恋思想,甚至颠倒黑白,诱惑并催生着中国女人内心深处不明觉厉的阴暗欲望,所以你就会发觉现在拥有传统美德的温柔体贴的女性就越来越少了。
女生怕男生套路,男生怕女生养备胎,劣币驱逐良币,不良风气就这样形成了。
想太多的人,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就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到最后不仅什么都没做好,还会把自己搞得满身狼狈。
如果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让你错失了夏花绚烂,那也不必担心,因为你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学里面讲,积聚必有消散,会合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趋势。
世事无常05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所以别想太多。
今天的世界如果唯金钱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想法太过于单一地强调了物质的部分,那必然就会出现有不成器的教育,目的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本末倒置,是苦恼之源。
我们中国大多数人无时无刻不在焦虑,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房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
《教父》我们只能客观地来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留下的特殊的历史产物,没必要想太多而拖垮情绪或者忧虑伤身,内在的纠结、精神的恍惚、想法的不确定等等,都是真正导致我们不健康的深层原因。
06
生活并不是一条笔直宽阔的走廊,让我们轻松的在其中旅行,它更像是一座迷宫,我们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偶尔远离你的工作,给自己放松一下;回来的时候,你的判断会变得更准确。要离开一段距离,当你的工作变得愈来愈渺小时,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谐和不合比例之处,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折算我们的生命价值,只不过,有的人是叠加,而有的人却是在递减。
得到,做好,都是以放弃为代价的。减少对不重要的东西的投入,才能保证对重要的东西有足够的投入,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放弃不重要的是为了得到重要的。
想太多容易变成形而上的完美主义,别去追求完美的世界,因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或者只是假象上的完美!
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会出现有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特别好,特别完美,那一定是因为你们不熟。平衡的生态
做人如果瞎想太多的话,就会从方方面面消耗自己,让自己活得很灰败!
除了灾难之外的时刻,不要想太多,因为毫无意义。
想太多的本质其实是做太少,因为只有当你的欲望回归本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均衡发展其他天赋,才会是有希望的前提。
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去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这本质上就是想太多的“忧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