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出路》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一直以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出身无关,但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家庭的富有与贫穷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而父母的思路却完全主导了孩子的人生。
1.
甘肃的一所乡村小学里,12岁的马百娟高声朗读着课文,她憧憬着课本中外面的世界。
即使她每天都要干农活、做家务,甚至吃不饱饭,但她每天都高高兴兴地背上书包,微笑着走向学校,继续幻想着走出这个与世隔绝的农村,去实现她的心愿——去县城上高中、去北京上大学、上完大学去打工、赚1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
她的这个心愿看着很可笑,可是对于这个全年全家支出不足50元的家庭来说,马百娟显然是许下了一个宏大的愿景。
三年后,她没能达成她的心愿。15岁的她辍学了,她试着去找工作,哪怕是去扫地,她仍试图走出那个小乡村,可是年龄过小,没有文化,根本没有人会要她。
她的父亲认为“书读一点就好了,够用就行。”在她父亲眼里,女孩子早点嫁人,结婚生子才是最重要的,读书根本没用,也没指望着一个女娃去工作养家。
最后,马百娟早早的嫁人,重复她父辈的生活。
马百娟的父亲的思想如他耕种了一辈子的黄土一样贫瘠,在这片严重缺乏肥力的思想土壤中,马百娟这颗小苗最终无法结出丰硕的果实。
2.
咸宁高中的教室中,徐佳正埋头苦读,他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已经接连两年高考落榜,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知道这是唯一能让他走出困境的途径。徐佳的父母是农民工,他们深知在现在社会中,没有文化根本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不会遭受各种屈辱,他们不想自己的下一代继续他们的生活,所以即使住着破旧的房子,干着脏累的工作,仍然坚持要儿子考大学。
徐佳通过三年的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大学里,别的同学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他却昂着头认真听课。因为他知道,他离脱离父辈的生活还有好多路要走。
最终,大学毕业后的徐佳在几经波折后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完成了他父亲生前的心愿。
他走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他奋斗的路程,他说他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能有更好的出路。
徐佳的父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公平,每个人的出生不同,但是通过努力可以去改变现状,去争取更好的生活,他们为徐佳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徐佳在这条路上不停向前,才得以跳出农门。
3.
一直以来上着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的袁晗寒在18岁办了休学,回到了家中。
优渥的家庭条件,宽松的家庭氛围,让这个抽烟、纹身的女孩没有衣食之忧,可是就是这样无事可做让她觉得发慌,她开始去找活干,开店、去情趣店打工……她觉得只要你自己不想被饿死,那你肯定就不会被饿死。
后来,袁晗寒去了本觉得自己考不上的德国大学留学,在那求学、恋爱。在留学的时,三个月的假期让她觉得太长了,她不想就这样傻玩,她去上海实习,增长着见识,顺便了解着国内艺术行业发展,这个看似生活很没有目标的女孩,每一步走得却十分踏实。
袁晗寒成立的属于她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很显然这与她家庭的物质条件分不开,但如果她的父母面对这个叛逆的女孩没有很好的沟通引导,那么她应该会走上歪路。
袁晗寒的母亲看着更像是她的朋友,在孩子无力学习的时候帮她办休学,在孩子迷茫的时候鼓励她自己出去闯荡,让她最终自己走回学习深造的道路,成就自己的事业。她的母亲,用始终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并始终用自己的方式指引着她,让她成长。
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家庭的思想安于现状,作为家长的父母没有正确的思路,那么只能让孩子没有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