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大学同学设下的一个局...
在我全身而退之后,梳理了一下这个骗局,分享给看到文章的朋友:
2014年6月13日,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我登上了北京飞往广西北海的航班,只身前往这个包裹着善意的迷局。
为什么我会决定去广西找我的同学?
这一切要追溯到2013年下旬,骗我入局的计划,那时就已经启动了…
“我能在你的QQ空间投稿吗?”毕业2年后,ZZY(我同学)突然给我发来这样一条“让我重视”消息,重视的原因一个是有人认可我,愿意给我投稿;另一个是好久没联系的老同学发来消息,亲切又高兴。
她是金融系的,我是保险系的,都在经济学院,认识并熟悉是因为我们都加入了校学生会体育部,经常在一起办活动,她的男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大家在一起都很熟悉,因此具备最基本的信任感。
“我最近在一家资本运作公司,所以想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到时候你可以发一发,也可以让你的读者了解更多的金融领域。”她的这个建议我欣然地接受了,因为听上去还挺高大上的,而且她是学金融的,我也想学习一下她的投资思路。
2个月后,没有等来“资本运作经验分享”的投稿,而是更令人兴奋的事——她给我介绍了一个大客户。
“你还在做保险吗?我们老板想给她的孩子了解一下保险,你能给她讲讲吗?”
“当然,她想给孩子了解哪方面的保险?健康类的还是年金储蓄类的?”
“她也不是很懂,等她不忙时,找个时间你们通个电话沟通吧!”
“好的!”
就这样,这个“准客户”走进了我的工作日志,但因为她一直“忙”,这个电话一直没有打,实话讲,我的内心并不着急,因为对于客户我一直抱有“一切随缘”的心态,但1个月后,我的心态转变了。
由于一直没有安排我跟这个所谓的“老板”电话沟通,ZZY给我发来信息,说老板事业很忙,所以让我先给她做个详细的计划书,她抽空看看,当我问到做什么保费规模的计划书时,我有些不淡定了。
“你给她做一个100万保费,交5年或者10年,给孩子存钱的那种保险,她先了解一下,有不明白的她再给你发电子邮件问你。”这种量级的客户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我的心态从“无所谓”转变为“极其重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惭愧的(尴尬脸)。
当兴奋地做完计划书,把邮件发到“老板”的邮箱后,我就开启了焦急等待回复的状态。这一等就是3个月,这3个月我一直在想着这个客户,因为对方是“老板”,并且是同学介绍的,就没有持续频繁的追踪,只是偶尔问问我的同学,得到的回复都是“我最近也没怎么去办公室找她,她比较忙,应该还没有看计划书,你先别着急。”
3个月后的一天,终于等来与这个“老板”电话沟通的机会。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女性的声音,语速很快,对计划书中一些基本问题询问过后,礼貌的感谢我的解答,并告诉我等她出差到北京见个面,再详细聊一聊。
这个结果是我最希望的,一个是她对我推荐的产品进一步表示兴趣,并约好下次出差来北京见面详谈,毕竟在家门口就可以把事情搞定,不用我去外地赴约。
很显然,她不会来,但当时的我已经完全相信这件事是真实的,并盼望着“老板”来京。
2个月后,她真的“来北京”了,我得知她来北京的消息是在她离开北京以后。当然这次来京也是杜撰的,因为我只接到了我同学的电话:“我老板前两天去北京了,本来想安排跟你见面,但时间太紧,还要赶飞机飞南方,所以这次没空出时间,下次咱们再看情况。”
接到这个电话我还是很遗憾的,但防备之心完全消失,因为事情推进的太过合理,进展节奏也太过正常,又过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我的同学打来电话:“我老板这周末在广西这边开展销会,如果你能来一趟最好,把保单的事定了,而且这次展销会有很多老板来,我老板有可能把你介绍给他们,没准他们也有保险的需求,你如果这次来不了,就下次再说。”
就这样,我被看似合理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 同学关系值得信赖
● 有签约保单的利益吸引
● 有可能有更多的准客户积累
● 事情沟通了近1年,完全想不到是欺骗
因此我决定去见这个好不容易见一次的“大老板”。
经验:如果想骗你入局,一定给你“巨大且合理”的利益。“天上掉馅饼”也要让你觉得掉的恰当、吃得合理。
到了广西还有很多故事和经验总结,以后会慢慢在这个文集分享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