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一中,吾班吾组

作者: 晋梅一枝香 | 来源:发表于2023-06-19 19:05 被阅读0次
        高一那年,共班的老师们

参加工作那年,一中高一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学生700余人,科任教师30多人。

我所带的班级是一班和二班,班主任分别是江峰和杜巨奇老师,前者教英语,后者教化学。

两位老师都是当时一中的名牌班主任,都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特别辉煌的成绩,可谓誉满全县!二人班级的高考成绩让家在下半乡的我,在那年暑假时即有耳闻。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是,来一中上班之后,竟然与他们二人都有着同班共事的缘分。

两位名牌班主任老师的班级,各方面的要求自然都比较高。作为新任教师,带他们两个班的课,既让我既深感荣幸,又颇有压力。

两个班的关系户,都特别的多,均是慕名而来。一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关,见识比较丰富,视野比较开阔,特别聪明活跃,情商也很高,带起来感觉很轻松,也很愉快,效果也很好。二班的学生,除了一部分来自城关,还有不少来自孔垅的,这可能与杜老师是孔垅人有关。二班学生也很聪明,还很刻苦,但不如一班的学生表现得那么活跃,不过带起来也比较顺手,效果也很不错。

江老师业务比较过硬,英语教得好,考绩也出色。风趣幽默的江老师,在班级管理上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还有魄力;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深受学生敬畏。一班的班风活泼优良,学生全面发展,素养优秀,素质优良,各科成绩表现优异。

杜老师是一中的传奇式人物。1997年,杜老师创造了黄梅一中历史上班级正线生百分之百过省专线的传奇纪录,轰动当时的全县教育界,以至于当时一中的蔡春祥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说,全县人民很少有人知道一中的校长是谁,但都知道一中有个名叫杜巨奇的老师!杜老师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老师业务扎实,特别敬业,特别负责,严谨细致;所教化学厉害非常,有口皆碑;对学生严格要求,关怀备至,深受学生敬畏;荣膺湖北省骨干教师称号,实至名归。1991年至2003年的12年时间里,连续四届,杜老师所带的班级,尽管都是平行班,但届届有清北,其中不乏全县理科状元,业绩特别辉煌,誉满全县,至今无出其右!

当年这两个班里,曾在一起共事的,还有以下几位老师。

杨天乔老师,教两个班的数学,默默奉献,业绩优异。杨老师,性情温和,善良敦厚,为人低调,不争名利。高一暑假,杨老师离开一中去广东发展。又过了一年,暑假时,杨老师来到学校,碰到我,聊了一些外面的情况。杨老师先后在广东几所著名的中学工作过,一路上风生水起,是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名气大,声望高。

李小燕老师,带二班的英语课,工作上特别勤勉,认真负责,业绩优秀。李老师,为人真诚,待人热情,说话和气,见面时总是一脸笑。李老师在一中工作了三十多年,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事业,现已退休在家,安享幸福生活与天伦之乐。

袁日新老师,时年五十左右,带一班的物理课,担任年级主任。袁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备课一丝不苟,为人和蔼可亲。

杨亚洲老师,时年三十出头,带二班的物理课,专业水平不俗,工作认真负责,讲课嗓门高,不乏激情,班级物理成绩不错。杨老师身材高大,为人随和,总是笑咪咪的,喜欢开点玩笑。

黎冬花老师,时年三十多岁,带一班的化学课。黎老师系其他学校调入,与我同年来一中工作,认真负责,业绩优秀;为人热情大方,富有成熟女性的风采。二十年后,黎老师又与我在新一中的高三年级再度共班,

梅元珍老师,时年四十出头,带两个班的生物课。那时候,生物只是会考科目,高考不考,但梅老师依然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物教学工作,用心讲好每一节课。

刘雄老师,时年三十几岁,带这两个班的体育课。刘老师阳光帅气,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球技高超,动作规范,篮球和排球都打得非常好,姿态也特别优美。刘老师对两个班的学生严而有爱,所带体育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三年之后,这两个班均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一班出了两个清华,二班出了一个北大;两个班的高分人数都非常多,每班录取985高校的学生均有30多人,一起有70多人。这样的高考成绩,在一中平行班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早已成为经典传奇,至今难以超越!

斗转星移,当年的这些共班的老师们,或者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他们与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老一中的先生们一起,参与并创造了老一中的辉煌,他们都是老一中传奇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也都是一中百十年辉煌历史的功臣!

        那年语文组,非常六加一

熟悉一中高一年级语文组的诸位老师,始于大学毕业那年的老一中。记得那年的三月下旬,我按要求来到一中参加试讲。学校安排大家在高一年级试讲,当时高一年级主任是魏泽生老师。魏主任先让大家抽签确定讲课顺序,然后根据教学进度确定统一的试讲篇目——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我到宛妙荣老师家里借来课本和参考书,又到陶老师那里请其指导。当晚,我吃住在文忠哥位于城郊的家里,受到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在二楼的房间,认真备课到深夜。第二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8)班进行了试讲,自我感觉发挥得还不错。待参与试讲的七个人全部讲完之后,听说根据现场打分结果,我获得了第一名。此后,我双向选择了一中。暑假里,一中通知我来学校参加集训。因集训共分两个阶段进行,为此我跑了两回。一中的新老教师们分年级和组别,一起学习和讨论学校印发的制度汇编《治校方略》。

当年的县一中高一年级语文组,共有七位老师,其中,洪贵兵、刘林华、黄志平等三位老师已在县一中工作了数年;其余四人中,罗会标老师是由县二中调入的,洪仕元老师是由乡镇中学调入的,我和瞿杰夫老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七人之中,大多数为男教师,只有黄志平老师一人是女教师,于是,我们的高一语文组,实实在在成了一个非常六加一式组合的语文组。那年的高一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语文组里,我和刘林华、洪仕元老师等三个人均带两个班的语文,其余四人都只带一个班的语文。

罗会标老师是高一语文备课组的组长,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人称罗组长、老罗或者标哥。此前,标哥是二中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业务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多年把关该校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和备考工作,多次在高考中创造了不斐的业绩,自然是组长的不二人选。标哥担任组长,可谓实至名归。标哥平时喜欢理平头,腰板挺直,红光满面,堪称一表人材。标哥笔力雄健,文才出众,诗文联俱佳,善写人物故事,创作颇丰,多有发表。标哥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于棋牌,游技甚佳,厨艺不俗。标哥世事洞明,看淡名利,为人豪爽,性情刚烈,爱憎分明。作为性情中人,标哥爱开玩笑,烟瘾很大,酒量不小,爱吃红烧肉,喜欢喝绿茶。

其时,从乡镇中学副校长岗位上调来的洪仕元老师,年届不惑,身材瘦高,面相儒雅。洪老师自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乡村任民办教师,直至一九七八年考上黄梅师范,毕业后依旧从教。那时候,饱读诗书的洪老师已执教二十多年,经验丰富,在七人之中,又最为年长,自然备受大家尊敬。洪老师,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乐观开朗。洪老师,为人低调,谦虚谨慎,言语幽默,思想睿智,工作干练,处事冷静。洪老师,多才多艺,能拉会唱,擅长诗词楹联和书法,还是省书协会员,无论硬笔,还是软笔,笔法皆遒劲有力,所书文字,或作品,无不端庄大气,教人欣赏。当时,洪老师的儿子洪亢正在县一中读高一,女儿洪练正在县一中读初中,夫人洪姨处理家务。一家人挤在㶽炉房傍边的宿舍楼二楼上的一个单间,居住条件比较简陋。室内,中间用布帘隔开,陈设也较为简单。当时,洪老师喜欢抽烟,尤其是在家备课之时,后来因经济条件所限而戒烟;嗜好杜康,贮之以坛,毎日小饮,自得其乐。

洪贵兵老师,年届而立,挺着将军肚,理着大背头,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洪老师,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字,诗文俱佳,是我们县一中语文组的一大才子,早已才名远扬。洪老师,思想敏锐,激情澎湃,目光锐利,经常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眼光独到,识见不俗,令人信服。洪老师对我等新入职的年青老师多有指导与帮助,令人受益匪浅。当时,洪老师还是学校办公室的负责人,蹲点高一语文组,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的刘林华老师,年长我数岁,虽然个子不高,但才华不浅,四大名著,烂熟于心;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刘老师心地淳朴,喜欢谈天说地,独抒性灵,还是个挺有幽默感的人,曾自称刘德华的弟弟,于是,我们有时也以华仔称之。刘老师性格直率,为人洒脱,偶尔也任性,有时狂放不羁。刘老师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快人快语,嘴皮子功夫十分了得,人送雅号刘铁嘴。刘老师听后,不愠不怒,欣然笑纳。那年,刘老师住在行政楼二楼西侧楼梯边的单间里。夫人张静,热情好客,勤俭持家;宝贝小子,出生不久,活泼可爱,憨态可掬。这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幸福满满。工作之余,我经常到刘老师家里串串门,坐一坐,或是看看电视,或是聊聊天。

黄志平老师,作为组里唯一的女教师,自然成为本组的一道风景。黄老师长我几岁,正值芳华,青春活力,气质高雅。黄老师性格外向,爱说爱笑,热心热肠,豪爽大气;平时为人随和,怒时脾气刚烈,不让须眉。我们习惯称呼她为黄姐(发音假)乃,她也总是笑眯眯地应答着。黄老师长发飘飘,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走起路来,婀娜多姿,风姿绰约,顾盼生辉。黄老师思想前卫,爱美爱俏,善于着装打扮,经常变换搭配,俨然时装达人。黄老师讲究生活品质,衣不美者不穿,装不潮者不着,款不新者不购,质不佳者不买。黄老师在扮靓自身的同时,也扮靓了生活,还靓丽了校园。作为蔡山老乡,年龄又相隔不多,黄老师与我比较聊得来,也很关心我这个老弟。

瞿杰夫老师,是我大学中文系的同届不同班的校友,彼此早就认识,但交往不多。瞿老师与我在同一年经双向选择来到县一中。刚来县一中时,学校没有给我们两个人按排住处。瞿老师与我先在古塔东面的城乡那里合租一处他家熟人的房屋。几个月之后,学校工会安排我们两个人住在行政楼的三楼,合住一个单间。平时,我们两个人一起备课,一起生火做饭,一起到外面下馆子,亲如兄弟。

那年,在洪贵兵老师的指导和罗组长的安排之下,语文组同仁们在搞好各自备教批辅改的同时,一起搞好教研,并在每周一次的组内公开课中,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平时,大家轮流出卷,一起批阅好每一次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试卷。总之,大家都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印象最深的是,备课组对于每一次的阅卷都十分重视,要求很严,态度极其认真。那时候,几乎每个周日的上午都有考试,下午两点半便开始集体阅卷。基本操作流程为,先打乱各班的试卷,接着随机抽取装订,编好叠数,然后分题到人,流水作业。待阅完全部试卷后,先总分和复分,而后拆卷分卷,接着是班级之间交叉登分,并统计各班各分数段人数,最后是组内填表汇总。待这一系列操作完成,通常要忙到晚上十一点左右。

组内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生活,增进情谊。比如,每个朝读的当日,一起到外面的店铺或摊点吃早餐,大家轮流买单;每逢大考,阅卷中途必去外面的餐馆集体撮上一顿,酒足饭饱之后,继续阅卷。此外,还有到一些同事家里搞聚餐的活动,那就更是丰盛不过了。

黄老师的家,我们去过。聚餐时,用的是当时颇显档次的乳白色的西式长餐桌。满桌佳肴,十分丰盛,样样精致,色香俱全,口味上佳。还记得,黄老师曾提前打过招呼,聚餐当日将有对门佳人探访。可当时只顾着吃喝,几乎忘记了此事。待发现众人的异样目光的时候,佳人已然转身,只留下门口处长发及腰的修长背影。

标哥在新居落成时,邀请我们去过他家。那天,标哥亲自下厨。饭厅里,桑树木做成的四方大桌上摆满了各色菜肴,包括大菜、狠菜与硬菜,还有家常小菜。大家坐在大方桌四周的长凳上,大块吃肉,小碗喝汤,觥筹交错,有说有笑。众人于大块朵颐之余,不时点评各种菜肴,对标哥的手艺大加赞赏。

去得最多的,是洪贵兵老师的位于老师范校内的教职工住宿楼一楼的家。有一次,正逢宜昌三峡大坝合龙之日。大家到了之后,或打牌,或看电视新闻直播,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彼时,只见洪老师系着围裙在厨房里施展厨艺,时进时出,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印象中,洪老师当时烹饪的特色大菜有莲藕炖排骨和红烧猪脚,好像还有红枣猪肚和野生甲鱼。待各种菜肴都摆上桌,华仔喊道,洪哥,咱们动手吧!于是乎,在洪老师的鼓动吆喝之下,大家甩开膀子,推杯换盏,狼吞虎咽,野蛮吃喝,满嘴流油,不知斯文为何物,比在自己的家里还要放得开。

每一次的杯盘狼藉之后,男老师们,一个个酒足饭饱,腹胀腰圆,脸红耳热脖子粗,十分舒爽惬意。这样的聚餐,真是其乐无穷,好不快哉!

二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遗憾的是,和蔼可亲、受人尊敬的老同事洪仕元老师,于二〇一八年的春天不幸去世。此时,洪老师正式退休,才不过四年时间。两年前,标哥功德圆满,应他校之邀,续耘教圃,发挥余热;前几年,黄姐乃去了县教科所,做起了教研员,已然著述等身,获评正高。如今,当年的七人中,尚有四人継续耕耘于一中。四人中,洪贵兵老师龄近退休,刘林华老师已五十有四,我和杰夫已然奔五。

洪老师离世,迄今四年有余。这期间,我曾多次想起洪老师:想起他那瘦高的身影,想起他那微笑的面容,想起他那风趣幽默的谈吐,想起他那沉静谦和、温润如玉的个性,想起他的轻声细语和爽朗的笑声,想起他待人接物时君子般的真诚,想起他抽烟喝酒的样子……斯人虽逝,音容宛在。

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但我总忘不了,工作之初,那年一中,那个团结奋进、其乐融融、充满温馨、非常六加一式组合的高一语文组!

在一中百十周年校庆之际,回忆起当年一起共班与同组的老师们,不免有些岁月峥嵘、人世沧桑之感。尽管时光匆匆去,流年催人老,物换星移间,几十载春秋一晃而过,班早已不是当年的班,人也不是当年的人,哥也不是当年的哥,但是那份难忘的记忆,一直未曾随着时光逝去,反而是日益沉淀在岁月的深处,依旧鲜活,仿佛如昨……

相关文章

  • 那年一中,吾班吾组

    高一那年,共班的老师们 参加工作那年,一中高一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学生700余人,科任教师30多人。 ...

  • 金工记(六)

    自清晨始至车工间,吾等行事便如历史车轮滚滚而来。 吾班有三十人,分为五组,每组六人。 吾组之人有吾之常伴路宽兄,有...

  • 恋牙记

    今夕,何夕? 吾痛兮…… 吾与尔相依,相伴,相爱整十二载 那年,你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活现在吾的世界里 让人难舍...

  • 小学春秋·第十回                        

    话说吾同学也是,也是令吾佩服,个个都有一技之长,今天就来讲讲吾们同学。 吾们班有两榜,名为风云榜和苍穹...

  • 那年梧桐

    那年深秋,金色梧桐,树上绿叶转黄,树下白菊摇曳,吾独身一人于树上坐躺,百米之外,吾知你守候,吾未错过你眼神...

  • 虎年第59次打羽毛球

    加吕老板共11个人,挺热闹的,对吾来讲是有些乱,但吾发挥整体还可以。 吾付组合险胜姬孙组合一局,吾孙组合险胜柯付组...

  • 《小憬》

    今夜分,吾侪数师忿然曰:余及班中数人于培优后。吾哀,吾自初中以来,其理科尤为不堪矣;至八年级,吾数理倍堪。吾...

  • 那些年没有填完的坑01

    十二岁那年,吾入东宫,为太子伴读, 十六岁,太子登基为帝,擢吾中书侍郎, 盛帝在位二十三年,吾为股肱耳目,相辅未弃...

  • 班级

    十中有班五,吾班为二,其为中学也,去月入学,位列其十二。吾班共有三十余二,男者廿三,女者廿九。

  • 问天言

    吾问吾天,吾废物乎?吾天不语,吾问吾天,吾无能乎?吾天不语,吾问吾天,吾做的对乎?吾天不语,于是吾懂了,吾是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一中,吾班吾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te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