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休息时间读了一下网上火的不得了的蔡崇达的《皮囊》,书里边的一个个故事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真实故事,其实主题很杂乱,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也有各种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唯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他和我都是从小城镇一步步爬到北京的。
0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天才文展》一文中写到的文展,就是一位从小就想去北京却一辈子都没混出他自己那个小城镇的愤青。文展自小学开始,就每天坚持写一篇每一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还会总结这件事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他知道这会让他知识渊博,他能够将这些历史知识运用到中高考作文中去;他坚持每周都组织村里的小孩子到一起打牌、抓鱼等,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为将来在大学里做学生会主席打基础;他因家里没钱上高中,只能去上对分数有区间段要求的中专,所以他刻苦学习到能够精确掌握自己分数的程度。
但最终他没能在大城市混出个模样,还是灰溜溜的回到了小城镇,靠父母的关系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怨天尤人的生活。虽然作者并没有说他是如何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但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大城市的那种快节奏和压抑的氛围并非适合所有人,不能说每一个回到自己小城镇的人是失败者,一个你能打拼到至少是中等阶级的地方才是属于你的天地。
朋友杰是我的大学舍友,大学四年成绩一般,也没有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不是躺在床上看小说就是逛街买衣服。就在大四大家都忙于找工作、考研的时候,她突然找了个男朋友,说是家里给介绍的,是在她们村子里开厂子的,家里还算有钱。于是,也就认识几个月的时间,她们就火速订婚结婚了。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他老公的样子:胖胖的,矮矮的,不会说普通话,专科学校毕业。
我问她,“你觉得他适合你吗?你觉得你上了四年不自己找工作却去农村厂子里做一个老板娘甘心吗?”
她回答:“我肯定没本事找到那么挣钱的工作,在他家的厂子里,我可以衣食无忧还挣着钱,而且我也算村子里的高学历了,嫁给他不亏的”
前段时间,杰的孩子满月,我和其他大学时期的舍友一起去看她,转了好几趟车终于到了她那位于村口的集工厂和家于一体的房子面前,房子特别大,有三层,她和老公住在顶层。我看惯了北京那些寸土寸金的小房子,来到她家一阵感叹,她也很自豪的向我介绍着。
后来我问她,“你不觉得每天被圈在这个小天地里很拘束吗?你觉得幸福吗?”
她回答我说:“刚开始我也不习惯,觉得村里没有人能理解我,但现在我很享受这种安静又重复的生活,我慢慢的也能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叨叨家常聊聊八卦了。”
我真的替杰感到开心,因为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不能瞧不起在大城市里苦苦奋斗的小蚂蚁,但我们更不能瞧不起那些选择回归小城镇的大螳螂,因为他们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02 留在北京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开始
《阿小和阿小》一文中写到的两个阿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个是从小沉默寡言的农村阿小,另一个是从小就被父母接到大城市的香港阿小。那个香港阿小受到了所有村里孩子的追捧,大家都向他投去羡慕嫉妒的眼光。可是最后,香港阿小却蜗居在香港郊区的小房子里干着装防盗门的工作,而农村阿小继承父业成为渔民,还结婚生子,生活过的很是幸福。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这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从小城镇走出来的人想在大城市有个一席之地,真的很难。
我是在县城里读完小学,然后去到省会城市的一所外国语学校读的中学,当时自己根本不敢开口多说话,因为自己还带有家乡口音,并且他们说的好多东西我都不知道没见过。记得第一次和同学去吃肯德基,同学说她喜欢吃肯德基里的土豆泥和老北京鸡肉卷,问我喜欢吃什么,我不敢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来肯德基(因为县城没有KFC),所以我就回答“我也喜欢吃土豆泥和老北京鸡肉卷诶~”,同学还为找到了兴趣相投的朋友而开心。一直到现在我去肯德基都会点一份老北京鸡肉卷,不是因为有多好吃,而是提醒自己要记得为了爬到北京所走的每一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现在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一位舍友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城镇来的,她对各种打折信息总是特别敏感,那些一元抢水果、吃霸王餐、天猫京东整点抢等活动她从来不错过,平时去饭馆吃饭也爱为了几块钱跟老板吵得面红耳赤。我跟男朋友,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男孩子,说到我这位舍友的故事时,我没想到他竟然回答我“就是因为她是从小城镇来的,所以才这么斤斤计较,爱占便宜”。当时我觉得这句话简直是给了我自己一记耳光,我说“难道我不是小城镇来的吗?”他赶忙解释“你不一样啊,你从上中学开始就去市里了啊...”
男朋友这一句话让我看到了北京这个城市对我们这些小城镇来的人的鄙视与不友好。哪怕表面上对你很尊重,其实内心已经把你定位成了一个来自小城镇的土包子。所以来到北京并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开始。我们需要通过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出人头地。也只有真正混出个样子,才能化解城市人对我们的偏见。
03 神灵,我们的精神寄托
《我的神明朋友》一文中写到,母亲经常会去跟神明说话,告诉她自己最近的烦恼和愿望。在父亲死后,母亲还找到巫婆,说要把父亲生前没做完的事情帮他做完。其实都是一些骗人的小把戏,但母亲却很信以为真。
每一种困难,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好
看到这篇神灵的文章,我不禁想起自己的母亲。我的父母对于神灵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有一个冬天的晚上九点多,10岁的妹妹从外边玩完和小朋友一起回家,到家后她便上气不接下气的跟我们说“我刚才看到一个全身穿白衣服的老奶奶从我身边走过,离我特别近,好吓人。”我妈当时没有当回事,可是第二天妹妹就发烧了,而且一连好多天病情都不见好。妈妈开始着急了,去问其他同行的小朋友,他们都说没有看到这位穿着白衣服的老奶奶。这下可把妈妈吓坏了,她说一定是一位已故的老人附到了妹妹身上,她还说她小时候也经常发生这种事,每当这时姥姥都会半夜起来去地里烧纸,并且围着树绕三圈,一遍绕一边说“神灵快走吧”。我爸妈也这么干了,结果第二天妹妹果然不发烧了。
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情讲给男朋友听,他却不屑一顾的说“哪有这么神神道道的事情,农村里的说道就是多,在城市里根本没人会通过烧纸来治病。”
他这句话有把我给镇住了,我没想到我本来当做一个玩笑讲给他听的事情,他竟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过不得不承认,大城市里更多的还是相信科学的。而我也不否定神明的作用,不管他是否真的存在,他真的能给那些信奉神明的人一个精神寄托,他们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隐形的神明在陪他们一起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愿每一个在城市里奋斗的小蚂蚁们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片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