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作者: 太阳眯了眼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19:02 被阅读0次

            早起看到一篇文章把我逗笑了,标题是“你才是作家,你全家都是作家”。呵呵,什么时候起“作家”也成了骂人话?竟然也有人叫过我作家,可我没敢这么怼,我只敢说我是躺家,在外奔波一天回去就躺着,很少坐家。

            我的阅读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也买不起书,抓住什么看什么,但那时的环境也有限,不至于抓到不堪入目的东西。现在敢吗?我现在时常提心吊胆,既怕我的女儿没有阅读习惯,又怕她们抓起书来乱读。所以时常告诉女儿“要读书,但不要乱读书,乱读书不如不读书。”可该怎样选择书?我却又指导不了女儿,现在的信息量爆炸式泛滥,女儿怎么会听我的陈词烂调?她们嘴里蹦出的网络词汇时常让我不知所云,胆战心惊。

            我曾经是那么爱看书。小学就订阅《少年文艺》《故事会》《少年月刊》,中学开始看小说、诗歌,从《收获》《百花》《小说月刊》《丰收》,一切能抓到手的读物上认识那个年代的许多作家,那时的我抓起书来可以废寝忘食,沉浸在书的精神世界里觉得生活简单而美好。到90年代才接触一些世界名著,觉得世界名著晦涩而难懂,尤其记不住人名,但直到今天,那些书上对人性美好的阐述和那些闪耀人性光辉的句子,都在影响着我的审美和对生活的选择,我看过最多遍的名著是《傲慢与偏见》。

            不知从哪里看到一句“天气冷的像个笑话,日子过的像句废话”,我竟对号入座,觉得这就是我生活的写照。

            因为有个会讲古朝的父亲,从小便对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充满浓厚兴趣。最早的课外阅读就是父亲那些厚部头小说《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七侠武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那时家里还有过白话本的《红楼梦》……为看这些书我没少挨打,因为一看起来我就昏天黑地,不吃饭不睡觉不写作业,有时为了躲挨打干脆找不着人了,再出现时又一顿暴打,但我疼在身上美在心里。为此,老妈烧过书撕过书,我也在小学四年级留级了,并被转到县城小学,我竟浑无所谓,只是被老妈烧掉的那些书疼在心里,比挨打疼多了。

            到县城上学后,视野开阔很多,能接触到更多的书。我把对老爸那些评书演绎的兴趣转移到了抗战小说,战争的激烈,民族的大义,血肉模糊的场景看的我血脉贲张,然而仅限于看热闹,囫囵吞枣,前面看后面忘。上中学时又开始热衷文革小说,那些饥饿,那些贫穷又混乱的岁月,那些知青们艰难的爱情,我常常把自己的精神抽离于现实,有时合上书竟不知身在何处。这样的兴趣也没长久,言情小说就开始流行在校园里,最火爆的就是琼瑶阿姨。那时在校园里看琼瑶小说,唱邓丽君的歌,就是学校潮流人物,时髦至极。我把青春期的骚动几乎全放在书里,别人谈恋爱我可顾不上。所以我没有早恋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纯故事的小说已满足不了我。开始喜欢一些有哲思的散文,和一些似懂非懂的诗歌,比如徐志摩“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有一天在同学家发现一本《唐宋诗词鉴赏》,一下子就掉进去了,觉得这才是文学,前面看那些太庸俗了,简直不好意思,于是白天晚上抱着厚厚一本背,有时我妈打我时也大声背,表情类似抗议,她就说你是不是骂我?我偷偷笑。直到今天,那些背过的宋词大多还了回去,但那时的背诵却炼就了我的语感,以至到现在有时醉酒胡吟几句别人听起来还像模像样。那本《唐宋诗词鉴赏》在无数次搬家中丢了再买,买了再丢,现在还放我床头。

            半生无趣,所有的趣味都在书里。贾平凹还不叫贾平凹时,我在邻居家鸡窝里掏到一本书,没皮没面,糊满鸡屎,我仅舍得撕掉前后两页,其他用湿毛巾擦擦就捧手里看了,那本书叫《山地笔记》,到现在我都认为那本书比贾平凹成名后的那些书好看。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成电影《红衣少女》,一时间满大街红衣少女,大概就是那个年代的时装潮。张贤亮《绿化树》里对饥饿的描述让我这辈子再没敢想过“穷”字,是真没赶上那个时候。说来也怪,我如此饥不择食的看书,却对那时风靡全球的武侠小说失了兴趣,也许是小时候《今古传奇》看多了,总觉得那些武侠小说千篇一律,全是套路。唯一热衷过一本《玉娇龙》还不是因为武侠,是关注玉娇龙和仇小虎的爱情。这本书后来拍了同名电视剧和电影《卧虎藏龙》。

            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离开学校后戛然而止。踏进社会的我就一直为生存奔波,再也静不下心来看书,却又被时代浪潮推到另外一些书面前,西风东渐,成功学来到了中国,各种各样教你成功的书,怎么说话,怎么装扮,怎么销售,比较典型的有《厚黑学》《肯耐基大师》《羊皮卷》,都是系列的哦?一套一套的。其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真的可做人生教科书,可惜我买了N次还是丢了,为了成功,这是我买过最多的书了。

            回顾过往,我的确看过不少的书,但大多肤浅,没留下太多痕迹。92年到94年,我在农村小学代教,那是一段安然安静的日子,我看了《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当时还留了几大本笔记,在后来的搬家中也丢的干干净净。我就像个下山的猴子,一路走,一路丢。

            99年,女儿出生。我在月子里看了两本书。王朔《玩的就是心跳》,余华《活着》。此后大概就结束了我认真看书的生涯。2003年学会上网,网络文学进入我的视野,渐渐感觉能看到的书越来越多,可读下去的书越来越少。赵传唱“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生活面前,我卑微如蝼蚁。

            2006年来到榆林,住在大街,当时街对面有家租书店,我闲时进去想租本书看,翻遍了书架也没找到本想看的,倒发现那些网络小说里有大量不堪入目的东西,我抬眼看看周围,租书的基本都是些中学生,然后我跟租书老板聊,我问他把这些书租给中学生合适吗?清楚记得他当时说“我也知道这些书是精神毒品,但有什么办法?他们爱看,我要养家糊口”,“……”,我无言以对。不久,租书店旁边开了家古旧书店,我淘到一本《张爱玲》,看完后舍不得还,花5元买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张爱玲。那本集子现在也偶尔翻起,算极少能让我静心的书之一。

            2013年,我有了微信,从此阅读阵地转移到了微信上,几乎丢开了纸质的书。时代从绿皮火车进入悬磁高铁,互联网使我的脑袋再也不够用了,其实也基本没用了,所谓碎片化阅读把我炸的七零八碎,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和没完没了的复制粘贴,使我开始觉得阅读无聊又无趣。我已走失,且不知道如何找回?!!!

            这辈子没偷过别人东西,却在二十几年前顺过别人家一本书。那是和同学去她们亲戚家转时,在书架上看见一本《红月亮》,我央告着想借来看看,人家不给。我在同学的默许下偷偷装进口袋,看后激动不已,推荐给好多同学,然后就不见了,再也没有还回去的可能。前年和朋友聊起,她竟有心从网上给我淘到本旧书,她说是绝本,当年标价4毛3,她花了200多元淘的,我无以言谢。

            那一年,我独自一人在西安过除夕。下午出去买了一盒饼干一桶八宝粥,租了一本小说,安然守岁。窗外不知谁家信佛,整夜放着梵音,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少有的宁静的幸福。天快亮时,脑袋里又想起洪峰《重返家园》那句结束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的小心的活下去”,不然呢?以后,若还有人敢叫我作家,我也会怼回去“你才是作家,你全家都是作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阅读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mv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