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记得身后的那片黄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记得身后的那片黄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者: 正在学习的卡比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6:36 被阅读1次

       离乡土最近的时期是在十岁之前,家里还有些地,地里稀稀疏疏地种着些时令蔬菜。其次便是每次回姥姥家玩耍,那里虽然没有什么新奇的玩具,但青绿的麦田、超好吃的幸运方便面也给我留下了些值得回望的记忆。去年姥姥离世时,我还未感到自己的变化。直到今天打算写《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我才发觉自己和乡土的最深联结已经在去年就断了。关系疏离到自己不会再有打算浸入乡土之中,只剩下以方外之人的客观来分析乡土的志趣。

      《乡土中国》体裁上是论文集,收录了费孝通先生上世纪关于乡土社会的学术研究成果。先生的文笔十分有趣,给我带来了阅读学术论文之外喘息的空间。将费孝通先生的论文和现在的学术论文相比较,如今的学术论文更为抽象晦涩,但逻辑脉络更为清晰明确,这是中国学术界进步的体现。我看的是2013年三联版《乡土中国》,共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的十四篇论文。全书秉持着从宏观到具体风俗的逻辑顺序,其中穿插着先生对乡土社会转型至现代社会的思虑。全书贯彻始终的是先生对乡土的温情,尽管“土气”注定会被留在历史中,但它浸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底色。文章数量繁多不能一一论述,我挑选三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第一篇《乡土本色》。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只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用先生的话说,是一种礼俗社会。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靠法律来规范,规矩是人与人沟通交往的准则。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人们在聚居生活中,互相触碰、熟悉中生长出来的礼俗,礼俗不仅在外也在心里。乡土社会中,社会和个人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个人与个人之间不靠契约约束,社会对个人也没有普遍适用的原则。这种规矩是具体的,体现在对不同人的不同应对之中,因为对不同人的熟悉程度不同,规矩也就不一样。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靠的是明确的规则界限,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总结一句话,乡土社会帮亲不帮理,现代社会帮理不帮亲,前者熟悉是规矩,后者法理是规矩。

      《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论文说的是一件事,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异格局。团体格局里,人人除了明确的小家之外,对别人只有同样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约束。差异格局里,不仅家的界限是伸缩的,与外界的关联形式,也是以自己为中心波浪式的将私人联系的远近为评价标准向周围播散开来。所以中国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波浪一样由近及远。道德评价标准也是一样,近的人是一套标准,远的人又是另一套标准。在团体格局里这是矛盾的,但是与差异格局却能和谐统一。

相关文章

  • 记得身后的那片黄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离乡土最近的时期是在十岁之前,家里还有些地,地里稀稀疏疏地种着些时令蔬菜。其次便是每次回姥姥家玩耍,那里虽然...

  • 回归乡土社会

    回归乡土社会——读《乡土社会》有感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社会学著作,浓缩了中国...

  • 最浓人情味,最淡爱与自由

    ——读《乡土中国》有感 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也许更好的诠释了乡土生活吧。因为农耕文明...

  • 斌宝的: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新高一 **斌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和以前读过的书都有些不同,比起以前读的书...

  • 乡土本色,中国情怀

    ——读《乡土中国》有感 最深奥的道理,往往只需要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

  • 读《乡土中国》 有感

    文/吴蔚 进入大学一学期以来,学院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不少书籍,许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乡下,便对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

  • 读《乡土中国》有感

    阅读完一本书后有感而发而形成读后感,而《乡土中国》应该是迄今为止感触最多的一本了。大概是因为它的通俗,它的土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初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只对先生所提观点一百个不赞同。先生在两篇文章中分别从“时间阻隔”和“空间阻隔”...

  • 读《乡土中国》有感

    梦回千年唐宋,凤池歌舞升平,烟波如画,悠悠古城,繁华醉今朝;拂袖金戈铁马,桥岸清水幽扬,春水汤汤,柳絮翻飞,流...

  • 读《乡土中国》有感

    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生,从进校到现在几乎每个老师都推荐过这本书,费老作为社会学的先驱者,对于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得身后的那片黄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up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