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把房间整理干净,一般从哪下手?往往我们脑子里想的是收拾、擦拭、扫拖地板等。不过日本的一位名叫山下英子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写的《断舍离》给了整理另外一个定义。她说:收拾是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说得简单就是:必须是自己当下需要的物品,才能留在屋子里。除此之外,最好舍弃。断舍离和其他整理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并不一定把房间弄干净做为目的,而是通过整理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这看起来很困难,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我们转变一个观念,在取舍物品的时候我们习惯了以物品为主角。我们常常拿着东西想扔了可惜,感觉这东西还能用。然后塞到某个角落里,永远都不会再碰了。你的房间是不是也被这种还能用但永远也不用的东西占满了?当然,在被这种东西塞爆的屋子里生活,心情也会受很大影响。而断舍离告诉我们,取舍物品之后我们应该考虑自己,问一问自己还需不需要这个物品。如果不需要那就丢掉。断舍离其实就是一种主动的收纳术,夺取了被没用的物品占用的生活空间,自己也会变的充满能量。
那我们为什么不舍得丢掉东西了呢?有三种人不舍得丢掉东西: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逃避现实的人太忙碌,没时间收拾家里,越不收拾越不想呆在家里,这样有了恶性循环。执着过去的人爱恋旧,总是觉得这个东西有他的回忆,那个东西有独特的意义。于是都舍不得扔。担忧未来的人喜欢囤东西,很怕哪天需要一个东西家里没有。大部分人都有上述情况,留下使人回忆的东西和囤点东西以备不时之需都正常,但是不宜过多。其实这些执念是需要慢慢克服。
山下英子说的下面内容也很对。乱糟糟的屋子和堆满灰尘的杂物,让空间有一些死气沉沉的感觉。而那些并没有使用,而舍不得扔的物品就造成了自己停滞和腐朽的根基。也有可能长期觉得太好的物品留着以后用,现在的次品将就着也能用。但是我们不要将就的生活。我们要有好的餐具好的日用品。这种不能舍弃,会使本身的价值感降低。她也是一直强调,要从自己出发,不要爱惜物品而不能物尽其用,造成另一种浪费。
那断舍离怎么实践呢?她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锁定时间和聚焦场所。每天为自己设定目标。目标确定后就开始了扔东西。先扔一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而一些鸡肋的物品则需要考虑一下是留是弃,这一点之前说过了,一定要以自我为核心。留下来的是物品还应该怎么取舍呢?首先分类,运用三分法,比如厨房分为:餐具、烹饪、食材。餐具再分为三种,比如盘中、容器、杯子。同种类的东西放一起有助于发现重样的东西方便清理,也会让使用更方便。扔完了东西就结束了么?并没有,我们还得学会“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所谓“七”,就是指看不见的收纳空间里只能放七成的东西。比如杂物间,至少留下三成的空间用作物品出入的通道。“五”就是指看得见的空间只能放五成。比如碗柜。“一”是指给别人看你的装饰空间只放一成。总是留下最喜欢的东西,你的自我认同感和品位也就自然提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