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艘满载美国大豆,一路狂飙的货轮刷屏了。彭博社、《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和讯网》、《同花顺》等等平台和媒体都跟踪报道着它,只见这艘名叫“Peak Pegasus”(飞马峰)的美国货轮,以13.9节的航速(约等于26公里每小时)的最快速度,向大连港奔去。而这么做的原因是从7月6日开始,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而作为回应,中国也向美国进口大豆加征25%的关税。如果赶在这个时间点到港,一切照旧,如果晚点,哪怕是一秒钟,那这一船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大豆,就要产生额外3750万人民币的关税。面对如此巨额的费用,如果您是当事人,我也很想求一下您心理的阴影面积。
最终这船充满励志情结的大豆还是没赶上时间节点,巨额的关税落在了这些大豆的头上。然而,让我真正起心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并不是这桩悬案如何尘埃落定,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各种吃瓜群众不明就里的“嗨皮”,大有快意恩仇的幸灾乐祸,更有甚者,还信誓旦旦的邀请黄海龙王把海浪搞大点。我们真的该“嗨皮”吗,我们有理由“嗨皮”吗?面对这桩悬案,里面有两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首先是这些新增的关税,到底是谁来承担;其次是我们可以不进口美国大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关税到底是谁来承担。不过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结算方式和关税。
目前比较通行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离岸价和到岸价,两者最终支付货款金额和支付节点的略有区别。离岸价指的是卖方只负责将货物运到出发港口,买方负责港口提货,并承担所有海运费用。买方需要在货物上船之后,将货款支付给卖方。到岸价是指卖方负责将货物运到目的港,买方在目的港提货,并在提货时将货款连同海运费用一并支付给卖方。
举个简化版的例子,您家和我家之间有条河,河上有一个摆渡人做摆渡生意,我家产葡萄,您要买葡萄。您打电话给我说要买一筐葡萄,我说这筐葡萄值100元,我送到摆渡人手里,您支付宝给我付款,摆渡的费用您自己承担。您说不行,您就想在您自己的岸边拿到葡萄,中间过程您不管。我说也行,那价格就是110元。那增加的10元就是摆渡人收的钱。等摆渡人把葡萄送到您手里,您用支付宝付我110元。
这里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发现,不管是离岸价结算还是到岸价结算,关税都不在结算的货款里。那关税是什么?关税是国外的产品进入到国内市场前,必须要缴纳的税费,这个税率每种产品都不太一样,具体税率是由政府和海关根据特定的需求来确定的。比如政府要控制豪车的进口,就会对进口豪车征收100%的关税,那样在国内买到的进口豪车,就会比美国、中东等免税国家贵出一倍多。就可以起到控制豪车进口的目的。
那关税应该是谁来缴纳呢?谁进口,谁缴纳。
说到这儿,小伙伴们可能会惊呼道:“啊!原来那25%的关税是我们自己的进口商交的啊!”对,那将近4000万的新增关税就是我们的进口商缴纳的。
问题还没完,我再追问一句,进口商新增的这些成本,他们会自己默默且憨厚地承担掉吗?最终买单的会是谁呢?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到底谁来承担这些关税呢?这个问题,有答案的小伙伴不妨在文章最后给我留言讨论。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既然现在进口大豆要增加这么多费用,我们可不可以不进口美国大豆呢?回答是,可能还真的不行。下面给大家出一道应用题:2017年,中国自产大豆1400万吨,进口9554万吨。已知每生产一吨大豆,需要耗费土地大约8亩。那如果我们不进口,自己要增加这九千多万吨大豆的供应,需要增加多少耕地呢?
这还没完,相信小伙伴们都听说过我国有一个国土规划纲要,里面有一个农业耕地红线的概念,这根红线的数据是21亿亩。按照2016年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实际的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已经低于红线。如果再算上上面应用题的结果(7.6亿亩),请问我们还有足够的地种其他粮食吗?进口美国大豆,真的是我们的选择还是我们的必须?这个问题,有答案的小伙伴也不妨在文章最后给我留言讨论。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各位小伙伴,贸易制裁真的可以保护自己吗?面对对方的制裁,针锋相对真的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吗?
网友评论
面对这场纷争,我只有无穷的忧愁,从未嗨皮过。豪言壮语得来的是……
楼上评论的好专业,我看哭了……看了人家的评论我感觉自己像个智障,只能看懂文章内的内容,而看不到文章外的两国贸易情势问题,原谅我对政治经济的关注几乎为0这也提醒我得学习多维度的知识,要不然都不好意思来评论同桌的文章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至少弄懂了离岸价和到岸价的区别,也就是不管什么价,反正就是不“包邮”,反正买家就是得出运费!还有,关税最后还是会让消费者买单的,回到文章开头同桌说的幸灾乐祸其实应该变成哭笑不得才对啊,增加的费用还是我们老百姓买单了,更无奈的是我们还不得不继续向美国进口大豆,看完这篇文章怎么有种心塞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