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特别想吃苏式面,去沪上颇有名气的几家苏式面馆点了吃,味道不算太差,但感觉总是缺些什么,心里隐隐地产生去苏州一趟的念头。 正好干女儿小蘑菇的父亲从多伦多回国办事,他们一家三口从2013年到2016年在苏州旅居过三年,这次蘑菇爹回来也去苏州住过几天,聚会时听他眉飞色舞地叙述苏州的各种趣人趣事,眼前浮现出江湖儿女飞檐走壁、刀光剑影、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感觉又是一出《武林外传》的上演,于是暗暗地定下年底之前去一次苏州的计划。
十二月的江南虽是入了初冬,但大地经过春夏秋季的调和,依旧散发出暖暖的气息, 即使几缕寒风袭来也无法阻挡咋寒还暖的温情。 清晨从床上一个鲤鱼打挺起来,想着怎么都赶都赶不上头汤面,就着温水吃下一片面包,好歹先垫个底,为的是一到苏州就去著名的胥城大厦吃一碗正宗的奥灶面。 最馋的就是那一口红汤,看着像酱油汤,但是滋味独特,据说汤底的鲜味靠青鱼的鱼鳞、鱼腮、鱼黏液熬制出来,听起来腥气得无法入耳,但吃起来却是非常鲜甜、醇香无比,配上卤鸭和肥而不腻的焖肉,体会脂肪在舌尖上的舞蹈,就好像冰淇淋入口的那个瞬间,细腻而顺滑。 这么一碗面热腾腾地吃下去,一路从上海过来的困丝懵懂总算消退,环顾四周,只听得嗲悠悠、糯得得的吴侬软语,明白自己真的踏进蘑菇爹心心念念的姑苏城,只是我等凡人并无缘见识他描述的奇人奇事,所谓江湖,都是留给那些天降大任的人,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但我一吃货既不解“葵花点穴手”,又没有郭芙蓉的“排山倒海”气势和本事,在江湖上演个路人甲还有抢排名之嫌。
苏式面话说蘑菇一家(菇爹、菇妈、小蘑菇)住在苏州时,我每次到苏州他们都带我去品尝各种美食,因此我轻车熟路地找到“桃花源记”、“哑巴生煎”等著名打卡点继续吃货之旅, 然后在平江路茶馆店坐下喝茶消食,听着叮叮咚咚的琵琶声、软糯甜美的评弹词,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或许是枕着古城幽径入睡舒坦又放松的缘故,第二天早上醒来已是日头高照,头汤面又没有吃成。好在我还没有到陆文夫笔下《美食家》朱自冶的境界,没吃头汤面不至于精神不振,相反由于睡足了,胃口就更加好,别说一碗面,就是一个火锅也不是问题。从平江路下榻酒店一路逛到嘉余坊的同得兴,走得有点出汗,腹中更是咕咕叫出声来。 进得店来客人不算很多,点了白汤面底,外加虾仁、腰花虾仁,不一会儿面就上来了,蓝边大碗里汤宽、葱绿、细细的面条盘成鼓鼓的鲫鱼背形状,看了就很有食欲,闻着有股清新的鲜香,这是久违的味道。记得上次来这里吃面小蘑菇还刚刚上小学,如今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每次在多伦多见面时总是诉说乡愁,想上海、也想苏州; 想种种美食、想处处风光……, 美好的往事一一浮现,很快一大碗面就见底了。苏式面是十分讲究的,哪怕不是像朱自冶那样的美食家,也会知道面烫、汤烫、碗烫的要点,
苏式面必须三、五分钟吃完才对得起这碗面的精工细作,就连下面的火候也丝毫马虎不得,成品的面条当然不能太硬,但绝对不可以太软,不然坨起来就没有卖相也没有口味了。理想的熟面条硬度是芯子有一点点白而吃起来又感觉是熟的,那么细微的差别只有靠厨师的熟练程度和直觉来掌握。能够与此类比的是广东人蒸鱼的功夫,据说最好的火候是鱼肉熟了但鱼骨刚刚断生。 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都是大师,所谓工匠精神莫过于此,忽然我发现苏州的江湖高手比比皆是,能够煮出一碗好面的手完全不逊于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煮面的场面也“排山倒海”,蔚为壮观;也就是说,江湖本来就属于所有人,就看谁有本事笑傲江湖。
出得面馆,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晒在肩膀上非常暖和,刚刚吃下去的热量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整个感觉令我想到一个词-“通透“! 一碗根正苗红、正宗美味的苏式面对我无疑是很疗愈的,它让我非常非常地满足,让我愿意竭尽全力去扮演好一个路人的角色 - 即使连路人甲也不是。
苏式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