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作者: 沙坞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0:30 被阅读110次

前两章已经写了鲁隐公继位以来,两年内发生的事情,这章主要说下第三年的事情。

在这一年,周王朝的根基——礼乐制度,已经被撕出了一个大口,而这个窟窿,已经有逐步蔓延的趋势。甚至于,周王室自己都践踏了自己的尊严,狠狠的打了自己一耳光。

《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01

鲁国的声子去世,这是之前的鲁国鲁惠公的继室。鲁国没有遵照礼法,把她葬于宗庙,更没有把她的牌位放在神主的婆婆旁边,也不给她夫人这个名号,甚至于不能用“薨”这个字。

她还是鲁隐公的母亲,但鲁隐公权力不稳固,朝臣对他并不尊重,甚至发生了大夫不经他同意,自己带兵出国作战。

鲁隐公这个国君做的很累,庶出的到底不受人待见(隐这个字,已经对他的执政做出了评价)。

作为周王最亲近的诸侯,鲁国也一直标榜礼仪之国,却在这件事情上,背叛礼仪。首先,这不能简单归结于国君自身;其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举国上下没有质疑声,这才是最可怕的。

礼崩乐坏的时代真的要来临了。

02

第二件事情就更加诡异了。郑国公一直深得周王的喜欢,而且是两代受宠,也一直是代周王行事。可是,有一天周王变心了,突然对虢公有了兴趣,也一直想把自己对郑国公的爱,分一份给虢公。郑国公知道了,就很委屈的问:“哦,亲爱的,你不爱我了吗?”

周王就像是出轨的男人,赶忙抚慰伤心的郑国公,“没有的事,我还是爱着你的。”

可是郑国公不满的眼神打量着他,一副好像是你昨天对我爱答不理,今天你高攀不起。周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只好说:“亲爱的,我错了,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你要怎么样我都同意!”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老板和员工互相交换人质。这一幕太可笑了,老板为了笼络员工,派自己的儿子去郑国做人质,郑国公派自己的儿子去周王室做人质。

《左传》都看不下去了,在这件事情下面,评论道“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作为春秋时期重要评论,对于这件事情,已经上升到了诚信的高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周王室的地位,已不是从前的高高在上,失去了巨大的政治能量。

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它还有释义的功能。君子之交,以诚信为基绳,有了诚信,两个人之间,可以没有任何抵押,礼仪便是这一切隐形的约束锁链。

周王室作为礼仪的坚定执行者,自己主动放弃。可以说,周王室对诸侯没有丝毫的牵制力,这也在为春秋这个乱世,做一步步伏笔。

而郑国朝野上下,则对此事件耿耿于怀。当年四月,先是明目张胆的抢了周王室统辖下小国的麦子,到了秋天,直接抢了周王室的谷子,这就是对老板赤裸裸的挑衅。对此,周王室甚至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有讨伐,不过后文中,周王室因为这件事,对于郑国没有一点好感,也不在乎郑国的感受,当然这是后话了。

《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03

我们将目光转向宋国,鲁隐公三年这一年,宋穆公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召集老臣们,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主要是立君的事情。

大夫们很识相,一个个说要共同辅佐宋穆公的儿子,可是,宋穆公偏偏要立先君的儿子为王。他这样说,先君立人以贤惠作为标准,我不能坏了规矩。况且我下去了,先君问我他儿子的情况,如果他不能好好活下去,我怎么像先君交代?我的孩子我清楚,他还不能做君王,就这样定了。

随即将儿子送到了郑国,也算是保护了自己的儿子,也维护了宋国的稳定。在未来,可能自己的儿子可以回国做君王。

宋人一直是前朝殷商的后人,周人用礼仪建立的国家,执行最坚定的只有宋国。《左传》对此高度评价“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也就是殷商做事合乎道义,所以他们才能蒙受巨大的恩惠。

当然,作为前朝旧人,他们活的比别人更累,也活的更加小心,一点点的错误,都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这从先秦寓言故事你会看到,动不动用宋人作为愚人,讽刺他们。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只能义无反顾的融入周人制定的规则中,抛弃殷商那套,学会礼仪制度,而这一切又很讽刺,在周王室自己尚且不能严格执行之下,殷商后人却像孙悟空一样,戴着这个桎梏,不敢逾越一步。

鲁隐公三年,春秋的大幕已经在徐徐拉开,等待所有人的,是一个更为黑暗的时代,之前平静的生活,因为社会制度的严重践踏,对于所有人的制衡枷锁,已经卸下。

解读左传第一期

解读左传第二期

相关文章

  • 《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前两章已经写了鲁隐公继位以来,两年内发生的事情,这章主要说下第三年的事情。 在这一年,周王朝的根基——礼乐制度,已...

  • 礼崩乐坏

    西周,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在春秋时代的周朝,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它影响...

  • 23#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成为各诸侯国的普遍现象。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礼崩乐坏”?有学者认为,“礼崩乐坏”,王道...

  • 老子的心事 ,你可曾知?

    老子,曾是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大概在他70岁的时候,周朝发生内乱,礼崩乐坏,战事频发,老百姓流离失所。 老子对周朝...

  • 孔子的礼

    礼,是孔子一生想要追求和恢复的,恢复周礼。在周朝,礼崩乐坏,世间一切都乱了套,。没有了礼,也就没有了世间的...

  • 每日一记

    元月17日,第七天 读《经典常谈》第五《礼》 关于礼我们听说过很多,由周朝时代的“礼崩乐坏”;由孔子向老子问礼;由...

  • 《战国歧途》第一章读书笔记

    所谓“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现在常用来形容世风日下,道德伦理丧失。其实这个词,最初不是这个意思。 所谓“礼”,并非...

  • 积累

    礼崩乐坏[lǐ bēng yuè huài] 礼崩乐坏,汉语成语,拼音是lǐ bēng yuè huài。意思是指...

  • 中国哲学简史(1)

    周朝亡国以后,礼崩乐坏,原来的官吏,都是掌握各门知识的人才,树倒猕猴散,为了混口饭吃,外出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

  • 你的焦虑,老子早给了你解答

    二千五百多年前,周朝礼崩乐坏以后孔子向老子问礼,然后社会逐渐秩序井然。 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消费主义和焦虑恐慌盛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中隐藏的线索——周朝礼崩乐坏的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ho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