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

作者: 五魁首和六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08:53 被阅读0次

    写在最前面的话

    本文分为两大模块(模块的分割详见文章中分割线),第一个模块主要从作者近期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跟上时代潮流”出发,从外界环境和自身性格两个角度剖析,并利用“灰犀牛”思维阐述解决方案;第二个模块是关于《灰犀牛》的阅读摘抄。欢迎各位在阅读后给予指点。

    1、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前几天被分配机器学习的相关任务,突然间想起之前在实验室老师安排“机器学习小组”,当时自己作为组内一员当时总觉得老师的事多(正在找工作还得学机器学习,单纯的学习也不能应用到工作中,很是无聊),自己后期在整个小组学习中的带动性也不高,学习期间都处于一种灌输性思维。

    现在回顾发现自己只考虑自己要找的前端工作和机器学习的关联性不大,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学习(没有追根溯源的想法),为什么在这个AI引领潮流的时代,无论大小公司都愿意尝试分一杯人工智能的甜羹(当然,黎明照耀下,到底谁会被拍在沙滩上还不得而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可能立足潮头)。

    现在真要去做相关AI的任务,反而觉得自己出来混迟早要把没学到的东西都补回来(有些想笑自己)。反观自己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有时候总会抱怨后悔,到底是为什么没能在看到风险苗头发生的时候就做出举动呢?

    拿我对于AI的学习例子来剖析,因为我本身对于新知识接触的机会太低(①一直身处实验室,接触的外界周边新鲜的人脉资源太少,不知道机器学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在网络上学习闭塞,只学习工作局部相关内容;②没有大局意识,关注眼前找工作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工作所处整个环境对工作性质的影响)。

    后期我也明白为什么当时会那样只关注局部:当时所处于找工作的环节,更多的去衡量投资学习AI和工作相关性回报的问题,并且根据以往师兄师姐对于AI的态度来做的决定,现在来看,那时的决定不能说百分百错误,只能说在面对分岔路口(是否要学习AI相关内容的时候,增加学习AI倾向的权重),更多的需要为每一个选择增加结果的预判,用预判来反推选择。其次,周围的环境(人力和物力)很多时候对我们的影响很深,你周边的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
    归根,选择的取向很多时候受到我们思维的影响。正如《灰犀牛》一文中所述“我们的思想给我们设置了障碍,使我们很难躲避犀牛性质的灾难。正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决策制定者所逐渐理解的那样:‘我们在衡量风险和回报的时候是根据已知去行动的时候,常常是非常不理性的’” 。

    但我现在还是很感激这个时代,毕竟很多东西虽然在我看到的时候已经处于繁荣时期,或者多次兴衰之后,但不同的思维在互联网的带来下,不断地刷新我自己的想法。网络能帮助我们收集各自独自的视角,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预测。众包的价值在于它能从各个视角和思维层面聚拢海量信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获得自己的价值观点(虽然有时候思维的导向会蒙蔽我们自己的双眼,但多接触不同的声音,至少能在风险点到来之前做出些反应)。

    2、 走什么样的道路

    和同事闲聊,问我为什么不去更加有稳定保障的工作,对比待遇等因素,对于毕业硕士来说,非一线城市体制内的生活更有吸引力。如果放在毕业前,可能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绝,之前我脾气太臭,对于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常常回怼或充耳不闻。但是现在,我会更深入的去想,为什么别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父母在我找工作之处就极力推荐我回到家乡去考公务员,而且我的几位公务员朋友也跟我闲聊,说我的性格和能力看起来很匹配度很高)。

    在找工作之初,我之前也很深入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北京实习期间我跟杜哥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到底是待遇丰厚的国企还是有挑战的私企更适合自己发展)。除了最终我选择的道路(走什么样的道路确实需要深度挖掘本身的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什么。拿我来说,我喜欢有意义的加班,喜欢不定期的出差,喜欢有挑战有目标的任务),此外,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当我们听到一些我们不想听到的事情,我们就会采用充耳不闻的态度。我们是否会对预言认可或者回应,取决于我们最初是是否愿意倾听和对告知我们语言的人是否尊重。同时,其他人对于这个语言作出的反应也会对我们有影响。我的父母、朋友在劝说我走某条道路的时候,我心里也会对他们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估,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不论这些非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的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这也就解释为什么我之前读研,亲朋好友帮我推荐工作,我总是要做跟他们不一样的选择)。而且,每次讨论之后,我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哪怕它是错误的)。就想《灰犀牛》所说:“听到与自己想法想左的观点时候,我们会坚定自己的立场,更加牢固的坚持自己固有的想法。”

    3、 独生子?独生子!

    总是会听到一些声音:“独生子女啊真的是太自私了”……有时候也会对比自己和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不同(包括我小时候,我也会对比自己和弟弟妹妹们的行为方式),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很多时候也更偏向于自己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而非共赢或协作,就像是之前本科的各种比赛,我更喜欢参加个人赛而非团体赛),这可能和我成长相关(小时候除去学校外,遇到的同龄孩子偏少),但这也养成了我有时候做事很果断的特点(遇到别人拖拉或者犹豫,反而会让我觉得很不耐烦)。但到了后期,从大学不断地结交朋友、到后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让我更多的明白了不同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而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接受这种不确定。

    七月入职,在培训期间接受了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偏差较大(测试结果显示我的性格在发生突变),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这个测试结果是正确的,从学生转战到职场,应该用何种态度去适应,正是我近期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完成任务等等)。

    关于沟通,考虑自己的沟通问题,有时候自己着急表述的内容反而不被理解,各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反而不能让别人察觉我想要表述的内容,除了要鼓励他人表述自己的想法之外,更多的是创造一个感同身受的环境。摆事实讲道理都不足以让政策决策者去改变他们的原有行为模式。他们需要适当的情感上的触发机制或者是潜意识中找到“助推器”。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去定义描述即将到来的危机,让有机会做出改变的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是分割线---------

    文章摘抄
    灰犀牛威胁论的核心矛盾在于: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导致防范措施搁浅;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我们的思想给我们设置了障碍,使我们很难躲避犀牛性质的灾难。正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决策制定者所逐渐理解的那样:我们在衡量风险和回报的时候和根据已知去行动的时候,常常是非常不理性的。

    我们做出决定,然后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非理性的理解。当这个非理性的理解同我们的理性机制产生冲突时,灾难就不可避免。

    当我们听到一些我们不想听到的事情,我们就会采用充耳不闻的态度。我们是否会对预言认可或者回应,取决于我们最初是是否愿意倾听和对告知我们语言的人是否尊重。同时,其他人对于这个语言作出的反应也会对我们有影响。

    当我们常规认知外的新观点出现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变得非常复杂。不论这些非常规思想结果是对还是错,我们都会本能的拒绝。这种反应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被打败。

    社交网络能帮助我们收集各自独自的视角,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预测。众包的价值在于它能从各个视角和思维层面聚拢海量信息。

    当你遇到别人不礼貌不合理的待遇时候,对方是对还是错误是一回事,而你是暴跳如雷还是平静以待,则是另一回事。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包括你的信念,而不完全是对方的行为。

    听到与自己想法想左的观点时候,我们会坚定自己的立场,更加牢固的坚持自己固有的想法。

    无数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当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公开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时,他们不仅会分享更多的信息,而且会更加系统的思考,从一个更加平衡而不是偏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当我们看到了危险的苗头,但还是会袖手旁观,这是为什么?我们之所以得过且过,是因为不愿意对少数人造成伤害,认为这比避免让更多数人受到伤害更加重要。尽管拖延和得过且过是一种理性的战略,但它仍然不能阻止严重灾难的发生,它可能只是推迟了必须做的事情而已。

    尽管医生让我们少吃多运动,但是七人中只有一个按照医生要求的内容去做。在人的性格中有一种叫做“变化免疫”的因素:一种强大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和死亡定式,会严重阻碍我们处理那些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足以让政策决策者去改变他们的原有行为模式。他们需要适当的情感上的触发机制或者是潜意识中找到“助推器”。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去定义描述即将到来的危机,让有机会做出改变的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于得过且过顺其自然的战略或是渐进式改革战略能够取得成功,需要领导者从两个角度出发,从成本考虑和他人接受程度来考虑这两个选项的可行性。

    一国政府能够顺利的推进改革的各项实施,不是因为它更容易、更有力地压制异议,而是因为它更加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确定改革的时间。没有不同的声音也存在风险,领导人可能会得不到全面的重要信息,就会错过必要的只适合指引,很有可能会走弯路。

    接受不确定
    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或者一个领导者对于风险的反应方式,决定他是选择得过且过、拖拖拉拉还是果断的采取行动,而且这也影响他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灰犀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mq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