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追求理解”
摘:在教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使这种微妙的成人理解转换为学生理解,而不是对理解打折扣,使其程度减弱而等同于“知识再现”的一种过于简单的陈东述。我们通常说,如果学生获得了理解,他们就能“真正掌握”。
思:我们上过新课以后,每当提问学生而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总是感叹说:“这问题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不会?这么简单,为什么不理解啊!”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微妙的成人理解?我们总是认为,我理解了学生就应该理解,我讲过了学生就应该会。但事实上教师讲了,学生可能知道了,但知道不等同于理解,老师理解更不等于学生理解。所以,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怎样将我们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讲,老师少讲。
比如:语文老师讲文言文,如果老师把译文讲一遍,学生听一遍,能理解吗?肯定不能!那就应该让学生自己翻译,同桌互译,不会的翻阅资料,在这样不断让学生说、讲、教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再去和学过的内容相连接,找出异同,就逐步达到真正理解。
再比如:数学老师上课,数学老师可能觉得条分缕析的讲了一遍,学生就应该会了。有的老师还会问上一句:“懂了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那就自己梳理一下过程写一下吧。”这时,老师会发现一部分说会了的孩子往往就写不下来了。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就应该让学生去多讲。再者就是多去训练,在学生反复讲后,再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且所有的知识都是要联系生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这样学生可能就会理解了。这也正符合了我们新课标所说的“情境化”与“生活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