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莫忘扶德

作者: 楚风乡韵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20:11 被阅读19次

    楚风乡韵/文

    前不久,一条富豪所捐别墅分不下去、村民非但不领情反而意见很大的新闻让人看了眼里冒火、心中憋屈。

    慈善变成责任义务,享受变得理所当然,真是不可思议!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贫困户,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只是此人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导致家庭破裂,日子过得有些艰难。若按现行贫困户的标准他也算不上,但他一直找村里扯皮,到乡里上访,闹得乡村两级工作难于开展,无奈之下,村里破例给予了照顾。

    这个“混混”式的人是安抚了,但大多数村民有意见了,他凭什么被定为贫困户?于是乎,符合条件的、不符合条件的都找村里干部要求将自己定为贫困户,导致这个村子里的一些工作很被动。

    说实话,这种“争贫”现象农村较为普遍,在人们还不是很富裕的当下,想戴上“贫困”帽子的心理也可以理解。因为,获得“贫困”标签的农户,除可以获取直接的资金补贴实惠外,还可获得很多比如看病医疗、房屋改造、产业扶持等等特殊的“优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 ...”古往今来,利益面前,没有几人能做到“坐怀不乱”?又有几人能做到视金钱如粪土?

    争"穷"现象的甚行,除利益心理驱使外,更重要的还是道德信仰的迷失、传统美德的遗失、思想教育的缺失。

    过去忧“会海”,现在忧“会荒”。在农村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一年到头,村里几乎很难开成一次像样的群众会。不是干部不愿开会,而是大多青壮年都出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村干部就是想召开会议,也召集不到能“当家”的人。

    老办法没有用,好办法又没有,许多地方农民的思想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了好的载体,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了经常性的道德教化,先人留下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只会慢慢地流失。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脱贫刻不容缓,扶德更忽视不得。不然,扶贫工作就会事倍功半,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重新返贫决不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因此,各地应在加强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等扶贫“硬实力”的同时,亦应探索创新载体,完善制度规范,切实加强农村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在农村营造出“家家不思等靠要、人人勤劳奔小康”的浓烈氛围。(图片选自网络,致谢制作拍摄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贫莫忘扶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ld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