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笔者收看了电视直播,聆听了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深刻感受到110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结束了统治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打开了我国进步闸门,推动了我国社会变革。110年前,在那个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其中就有一位民主革命时期革新派、教育家王鸿一先生。
王鸿一先生,名朝俊,字鸿一,生于1874年,病逝于1930年,清末濮州(今山东菏泽市鄄城)人。1900年,他以乡试第一名,经州县保举,进入了省城高等学堂。在山东大学堂肄业一年后,就赴日本留学,成为近代山东最早留学日本、最早直接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之一。在日本,王鸿一加入了同盟会,对同盟会和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十分推崇,并积极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
之后,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夕,王鸿一发动11县的进步人士在菏泽龙厅开会,成立了“尚志社”,鼓励各校学生分赴上海、徐州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在城内起事响应,以推翻清政府。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王鸿一四处活动,号召倒袁,受到过死的危险。1925年,孙中山出师北伐,王鸿一在曹州组织国民革命第五军,为河南声援,后因寡不敌众失败。1930年,国民政府任王鸿一为内政代次长,与山东督军田中玉、张宗昌相持不下,张作霖也曾悬赏10万元缉捕他,他也四处奔走,奉劝阎锡山、冯玉祥、段祺瑞合力反蒋等等。
他立志献身“教育救国”事业。先后创办了鲁西南第一所新式中学——曹州官立中学堂(菏泽一中前身)、曹州警务学堂、南华初级师范班、师范讲习所、重华书院和保姆养成所等各类学校十几所,还聘请了“外教”、同盟会员任教,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树立新的校风,使学校弥漫着民主进步的革命思想,成为曹州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辛亥革命后,他任山东提学使,上任后将原来的腐化官僚尽行铲除,选拔优秀人才,健全强有力的组织,使全省教育面貌为之一新。如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的发展,当时在他的支持下,使六中成为了“长江以北能与之颉颃的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开学人数与考取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琢育出教育家何思源、水利学家张含英、教育家刘道元等人才。他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也奋力奔走。他倡导在曹州所属十一州县内普遍开设草帽辫传习所,采用农业废料小麦秆编织草帽辫,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巴拿马世博会上曾获优等奖。他在任省副议长期间,在济南、上海开办“大东制帽公司”,筹办齐鲁银行,在包头开设电灯面粉公司,还在淄博一带开矿,创设渔业、蚕业、棉业、矿业各项试验厂等。他在北京筹谋“到乡村去,到边疆去”的垦边计划,使千余户鲁地民众赴五原开垦。他还提出了“村本政治”思想,设想把农村组织生产、基本行政、文化建设的单位,期望逐级实行乡治、县治,进而达到国治,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次纪念辛亥革命大会意义重大,我们应该从王鸿一等先辈身上,学习他们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奋发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