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三次的失败恋爱之后,我的好朋友Adrian说,你剧情一直在轮回,因为你根本没有变。
我怎么才能变呢?
我根本不知道我该哪里错了啊,于是我开始去书里找答案。
第一本书是《我们为什么会分手》;
后来又看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 ···
无证上岗,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困境。
我有一次在TEDxjiangnanUniversty听一个嘉宾的分享,他是国内第一批做儿童性教育的。
他现场提出的很多让成人脸红的问题,他说,如果这些问题我们的孩子问我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
反正——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们没有学会沟通,就去谈恋爱了;
我们没有学会和孩子相处,就去当爹妈了;
我们没有学过领导力,就成了团队主管了··· ···
如果我们能做这之前对这些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做一些阅读,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呢?
结果会怎样呢?
2.
13年的时候,我受命做产品经理,负责公司的一个电子产品。
从一个idea到最后拿到小批量的样品,花了6个月的时间,花费几十万,我是这样做的:
拿到电路板解决方案之后;
找ID设计产品外观样式;
然后找MD设计模具;
然后跑到浙江太守的模具厂,根据模具出塑料壳;
然后拿回来和电路板组装;
然后开始设计网页,淘宝店铺,用户手册,宣传手册,开始找渠道推广;
建立销售和客服团队,然后准备大卖。
这个有逼格的产品,168一个,国内国外还不卖疯!?
后来,百度提前3天我们推出了这款产品,售价98,全网铺货100万个。
——我们只卖出3个。
《启示录-打造用户最喜欢的产品》中说,你什么狗屁产品经理,你不知道迭代啊?!
《创业四步法》接着补刀:对,他就是个傻逼。
《精益创业方法论》的李善友老师说,年轻人,你先听我讲完再去做嘛。
3.
阅读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为什么?怎么样?我可以怎么做?
在国内的程序员届,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你干到30岁左右,就会被指派带团队。
当给我五六个人,七八条枪的时候,我是很兴奋的,这意味着工资可以涨一涨了。
但很快我陷入焦虑——我只知道写代码,出了问题我懂调试,可是我根本不懂如何管人和管事。
一个二三线的中小企业是不会为了一两个新晋升的初级管理者去安排什么管理课的。
怎么办?
只有自己学。
《不懂带团队你就干到死》
《初为主管》
《不懂项目管理,你还敢当领导》
这些很挑逗的书名,刺激着我的神经,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买!
读了之后呢?试试看啊!
我记得刚成为主管的那两年,是我们团队最鸡飞狗跳的两年。
我几乎把我学到的各种管理方式都实践了一把。
最近老同事们叙旧,他们还追忆着问我,六哥你那时候哪来那么多工具和方法?!
我说,我不懂啊,所以我把书上的都尝试了一下。
4.
读书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读什么;
另一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属于第二种。
我的阅读地图也是,就像哥伦布登上新大陆,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前进,要读什么书完全不知道。
所以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看看当下有什么。
比如看完栗子老师的《不懂项目管理,你还敢当主管》,发现里面提到其他一些书;然后买过来,继续读;
然后那些书里又会提到一些书,继续买,继续读;
就这样顺藤摸瓜一样,最后发现大家都讲得意思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发现,关于当主管也好,还是做项目经理也好,好像要了解的知识点都已经知道了。
——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就有了。
所以,你问我怎么建立知识体系?
我的答案就是:挑一本简单的,你需要的,你能读得懂,读得下去的,然后顺藤摸瓜,往下一本书延伸。
5.
相对于看公众号文章,我更喜欢去看写作者的书。
我听到自己喜欢的自媒体达人出书了,我会特别高兴。
这就跟《权利的游戏》如果出了完整版合集一样,我再也不用一直苦守着追剧了。
一本书的内容就算是作者的文字合集。
是作者整理好的,分门别类,修订过的内容。
你很容易能看到作者对哪些领域有研究,他是怎么理解那些话题的,他是怎么思考的。
读书如果是以学习为目的,那读书就应该追求效率。
我宁可用一天时间,看完他的书,也不愿意每天看一篇公众号文章。
比如最近scales的《刻意学习》,就是他过去1000天的文章精选。
文章来自于过去三年的不同时间段,但是却系统的让我知道他的核心武器:
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
6.
啊,讲讲读书方法?
我的阅读方法在过去的文章中都写完了。
我没有啥新奇特(新鲜奇异特别)的阅读方法了。
一本书到我手里,我会先看是什么书,然后带着问题去看看目录和序言后记,如何合适就看,不合适就放一边。
然后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挑选着来看。
最后,如果觉得能用,就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课程里去。
所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准没错的。
啊?看了记不住?
很正常啊,我也记不住,大部分我都忘记了。
忘记了说明不重要啊,就像前男友和前女友一样。
但是那些记住的,成为了现在的你啊。
我是彭小六,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帮助。
网友评论
记得六嫂不是年初才在一起的大美女吗?😳😳😳
我是一个不喜好文学的人,也已经过了读小说的年纪,更能吸引我的是一些技能书、工具书或者行业典型案例之类的书籍,只要是有利于我的工作和兴趣爱好的,我都喜欢,因为这些书里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东西。除此以外,我算是个文学盲,我尊重文学,但我并不深爱。
而这位男性朋友,是一位网络工程师,从小喜爱文学,基督山伯爵或诗词歌赋之类,都在他过往所读的书列,偶尔还能飘出一些古诗,略文艺,张口说起新技术或和他工作有关的种种更是出口成章。
我们的矛盾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和他闲聊今天上映的电影,简称“十里桃花”,原著并不是文学大作,但却是我所看不多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他一听“十里桃花”,便想起他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讽刺今人没有文学水平滥用古诗词的文章,说“十里桃花”在原古诗中指的是古代妓院,并不是今人所说的那种文艺。我的第一反应是,去找他所说的这首诗及解释,然而并没有找到。我想他想说的原诗可能不是“十里桃花”而是“十里春风”……后来我找到了原诗的出处,可总觉得原诗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跟他所说的并不一样,于是我们从轻松的闲聊,变成了追根刨底的死磕,没有任何结果。只记得,他说了很多名著的名字,我也知道那些都是文学著作,我小时候都只读过少儿版,从来没有兴趣去读原著。而他看我没什么表示,给我一句:我看的这些书,你应该都不看的。
我想也是,我不爱好文学,我需要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不看别人所需要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是有了疑惑,不及时查证,才是让我觉得可怕。
很多时候,看着书,总是记不住,就算重新整理笔记和思维导图,仍然不如在工作中实际解决一个问题更能记住。陈述记忆不如操作记忆更让人记忆深刻。
关于读书,这篇他提出一个很好滴概念: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句话9年前一个很牛的教授跟我们说起过,印象很深刻,所以我谈读书方法时也经常提及这点。为什么读这本书?想让它给你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去书中寻找答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学会提问题。很多童鞋不会提问题,这个症结在于知识太少,想得太少,还没入门,不懂行。只能先看点基础的,边看边联系实际,试图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问题自然就来了。
关于知识体系的建立你六哥只顺藤摸瓜法,这个需要阐述一下:一是纵向延伸,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案例到理论,认识的越来越深刻。二是横向对比,是知识内部多个方面,多种矛盾,与其它知识学科的关联,可以联想多种理论,联想知识内部的关系……反正是既深又全。
比如大学普遍学的马理论,原来按苏联体系分为哲学、政经、科学社会主义,每个学科又各种理论、概念、方法论,只研究本身,只算是学科体系建立,整体知识体系还得联系其它学科,比如马哲,西哲,人生哲学,里面的差别知道了,它本身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就知道了。
有了知识系统,关键要会用,学你六哥如何写作吧!能把干货写得如此生动,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娓娓讲诉曾经的故事,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很不简单。讲故事都会,抽象一些干货道理也都会,你六哥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个人感悟的干货融入到寻常情境中,让干货从高空走向人间,变成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模仿和超越的经验之谈。
把多种能力排列组合,融在故事中,把人生阅历的干货内容、故事方法、生活应用场景、排版技巧完美结合,这就是写作框架啊!恰如前面讲的知识框架,不正是把学科内的知识点顺藤摸瓜用一系列方法串起来嘛,原来如此!高手原来是酱紫一种赶脚。那就慢慢体会,再细致精深研究表达的细微方法吧,里面可大有学问,俺就不班门弄斧鸟~
边干边学呗……有目标的学效率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