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英语口语课,话题是“single”,巧也不巧,摄像头对面的女老师和我同为单身汪。
课上读一篇课文,讲一个年纪不大的女子非常孤独,又不喜欢看电视,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可是她依旧孤独,可能因为没有朋友。
女老师问我怎么理解这篇文章,这题刚好我特别有发言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非常孤独,于是我看很多很多书,以为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书中的故事再精彩,也比不上真实与人相处的感觉和交谈的氛围,只有和真实的人发生联系,才能让我们摆脱孤独。”
女老师赞许的点了点头,我像是想到了些什么,补充道:“for a while。(一会儿)”
孤独和单身不单身无关,本身就是伴随人一辈子的命题,与人的相处也不过只能获得片刻的慰藉罢了。单身有形影相吊的孤独,恋爱有不被理解的孤独,婚姻中有激情退却的孤独。
要谈孤独就深刻了,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已经写尽了孤独的各种形态。所以我们平常谈论孤独的时候,一般只是指的孤身一人和合群的状态:
闲暇时刻,自己一个人待着好,还是和朋友待着好?
习惯性的观念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一个单一的定位: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热闹。我个人感觉,会这么形容自己的人,潜意识里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贬低另一种特质的心理。
我喜欢独处,(因为热闹让我无所适从——因为热闹没有那么重要——独处让我更有安全感,更有意义)。
我喜欢热闹,(独处久了会疯的啊——我可不想一个人吃饭旅行看电影,看起来多孤独啊——人活着不就图个乐呵吗)
我二者皆有,自认为比较喜欢文字电影这种安静的东西,但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觉得我爱热闹喜集体活动,所以每当跟新老师介绍自己是“introvert”(内向的人)还是"extrovet"(外向的人)时,我都被迫要做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纵观过往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这二者根本就不必对立起来。
合群的快乐即时,像炸就炸个热烈的烟火,但是会有一些朋友间推心置腹的时刻带来浓烈的快乐和感动,这一点,孤独给不了。
孤独的好处隐秘,学会利用自己孤独的人可以获得蔡康永形容的读书一般“持久的快乐”,扎实的建筑起一个自己的精神王国后,人可以滋养出一种独特的气韵,这一点,合群也带不来。
大学的宿舍生活让人难有自己的空间,所以这时候我喜欢待在图书馆一看书就是一下午的孤独惬意;在家考研辛苦又难熬,生活的大部分都埋头对着小山高的书本,这时和朋友的每一次见面、微信上的每一次聊天才能让我感到强烈迅猛的快乐。
我发现孤独和合群自始自终就不该是两种对立状态,生活中最迷人的,恰恰就是孤独中的一点合群温暖,或者合群中的一点孤独自由。
谁都离不开谁,也不用推开谁。
人们常说羡慕梭罗的瓦尔登湖,但别忘了梭罗也只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瓦尔登湖的静谧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社会里的车水马龙看多了容易疲累。
李子柒也是一样,我不怀疑她农村生活的返璞归真,只是若没有人看到她优美的视频,这份返璞归真的体验感也将大打折扣,得不到回响的孤独,只会衍生成孤独。
不用惧怕承认自己孤独,每个人都孤独。我们要做的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和自己同吃同住或者因此就开始集体生活,只是我们可以勇敢的把自己的一部分孤独,兑换成真实的与人交流。
是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没话找话。
为什么要孤独的精彩纷呈呢,我愿意让自己孤独,是为了让自己随时有能力拥有高质量的合群。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孤独与合群都需要。
这世界上没人能脱离人群独立存在,最孤独的时候也要记住:孤独的现状,不是我们真实的渴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