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1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
如果说出去旅游的人都是在拍风景照,那么有种人会拍的都会是广告,你就可以知道他是做广告的人。这也是顶尖广告者跟一般广告者的差别就在于,任何有相关事务的都是学习的范本。
通常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有「成长」的阶段,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结果。换句话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长,然而,决定你的成长的幅度,还需要从「成长速度」来看。
如果你成长的速度赶不上组织发展的速度,那只有淘汰的可能。这也间接说明,为什么中国有所谓的「知识经济」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整个市场、环境变化得太快,如果你不给出新的概念,都会被认为是过时的想法。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中在提出组织能力是组织成功的基础,再进一步分析组织能力源自于员工思维、能力与治理这三个层面。当一个组织要不断突破现有市场份额或是进行所谓的转型或创新,必然需要有新的组织能力的增长。
所以在选人才时,不会只看过去,还会去关注个人未来「成长潜力」,而这个潜力,指的是「在未来成长的可能下,个人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来适应当前组织能力的需求。」
也就是,当选人才时,如果个人未来潜力无法适应组织发展,就会导致组织能力的受阻,最终影响组织的发展与成功。
这就可以先总结出未来人才的关键需求:成长速度
然而,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能学习的时间就这么多,要如何创造更高效率的成长速度。在《BCG顶尖人才培育术》中从「量」与「质」的角度来说明,在BCG里面的人才是怎么让自己的成长速度逼出极限。
01增加成长速度的「量」
所谓的增加时间的量,就是「好奇心爆棚」对任何事物都会不断的去探究背后的原理。
孩子在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会不断的问「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还未建构出我们所已知的世界,所以透过问题,来逐步理解原来世界是这样子。
相对于,到了一定的经历后,对于身边的事物不太感兴趣,又或者,只是依照别人怎么说就跟着做的想法。
但是要创造学习的「量」就必须无时无刻的把你的学习心打开,也就是不管在工作或是以外的时刻,都有着解构背后动机的好奇心。
如同做广告的人,即便在旅游,也会去关注别人设计出的广告,探究背后的设计概念与架构。
当别人一年的时间里只有几个关键天在成长,跟你天天都在不断探究学习,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时间而放大。
如同每天进步0.1在365天后,也会比365来得大。但你还要记得,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成长,也有些事情是会随着时间不断的衰退,如同你学习一件事情如果不应用就会逐渐地流失遗忘,或者是时代直接把你所学的技能直接淘汰。
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学习成长,包含了「成长」与「衰退」。但往往我们只会看到成长的部分,却忽略了衰减也是会有指数性的增长。
02顶尖范本
除了从「量」的部份来增加每段学习时间的瞬间,如何提升学习速度的「质」,也是让你从乘0.1转换到乘10的价值。
如何增加你的学习速度,直接找牛人,解构他的所有一切,以「本质思考」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在这个步骤会这样做。
所谓的顶级范本,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流程步骤,并在这些步骤中,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因子。
《柔软成就不凡》中有段故事讲述到吴宝春在担任学徒的时候,都只是从「感觉」的来制作面包,直到有次透过朋友来到日本学习他们做面包技术,才深刻的体会到,过去凭着感觉,温度到几度,烘焙大概多久,都是凭借经验。
但这一次的参访后体会到,原来温度、时间,都可以做到精细化的数字管理。这也让吴宝春在做面包的过程中,开始把这些细节数据化,变成一套流程。
参考顶尖范本的核心,更多的是直接模仿。如果连一半都学不来,等于是没有找到「本质」。换句话说,模仿也有模仿的差距,如果只因为表面性的几个要素就直接做转换,没有从为什么要从这些角度来出发,解构这些细节。学习的「质」相对于,有理解本质的人,不仅是模仿,更多的是在于之后的可复制化
03知道怎么思考比记住什么还来的重要
本质学习的基本是拆解力,也就是当你做一项专案时,它不只是包含了一个专案目标。你还需要拆解更多的细项,例如:沟通、制作、讨论、校正等各阶段的元素,才能组合成一项整体专案。
而本质思考除了从解构面的拆解,还要从「必要」概念来连接整体。例如,当你拆解后可大致分为:对那些人的沟通、制作阶段分为那些步骤,讨论的次数针对这些细项化元素,从「这件事情的必要性」来分析,如果这件事情是可有可无就可以直接省去。
换句话说「质」化的学习过程,除了找出范本、解构范本,还需要「定义范本」。也就是当你拆解后,你如何定义,就需要问你自己「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这个过程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解:解构元素后,解读这些顶尖范本背后的思考脉络,也就是找出设计者的设计本质。
第二阶段则是重新定义:
这部分就是从「如果是我会怎么做?」的角度来重新诠释。
很多时候学习无效,就是因为我们只停留在表层的思考,就是对方给予我们什么,我们也就接收,但这不是要先抱持着为反对而反对的情绪化反应,而是要先从「接受」来全盘理解对方的思考脉络与核心思想,到最后的延伸。
在理解完后,透过自己的逻辑,再重新解读、拆解、融合成新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成果,不是你记住了什么,而是在帮助你记「怎么思考的过程」。
04高效率的成长,是要能够被「复制化」
任何学习到的事物,如果没有办法被复制化,等同于你花一时间的产值只有一;相对于,高效率的成长,是能够把学习时间的一,投放到十倍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可复制化」。
为什么要有标准化流程,这些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所有产出,都能够符合同样的品质。同样的,一份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相关的领域。
05学习,然后呢
为什么要不断的学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父母老得太快,而我们成长的太慢,另一种说法是,想要获得功成名就,还有一种是能够在市场上存活下去。
但事实上,所有的学习点,都可以被轻易的在互联网中查询到,为什么还需要持续学习,如果没有厘清这个想法,任何学习的技法都是杳然。
就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敞开你对生命的感动,一句话、一段诗、一篇故事,都有可能开启你对世界乃至生命的新观点。
让我们顿悟到原来,还有这种可能性。世界并非全然都如我们所想像的呈现,只是因为我们见识得还不够多,无法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如同你会提出:「怎么跑得跟光一样快?」的问题,就开启人对于世界有了新的解释。
人才培育的成长速度,除了从本质上的单位时间获取最大效益,还需要理解的是,任何学习背后,不是我们知道了什么,而是在感受的瞬间,对于学习有更敬畏的体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