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平遥

作者: 8647cbd12910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22:16 被阅读88次

        吃好午餐,安导便带领我们去欣赏《又见平遥》这一大型的情景体验剧。

       《又见平遥》,有点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和《印象西湖》等,但与之不同的是,其布景是在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精致的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段关于惊心动魄的故事:清末,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以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我们看到了那时的山西票号、平遥人的种种场景: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复杂的实景演出中,感觉就像一次“穿越”,我们时而像这段历史的看客,时而又像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最后都搞不清了,又感觉像做梦一样。

        夕阳西下,《又见平遥》也谢幕了,我们该说告别了,告别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这个古城以及古城里发生的一切故事。济南府的王勇律师在道别时说,他的祖上本来也是在山西,明初常遇春中原大战,山东河南几乎没人了,朱元璋下令从山西移民,官府说哪个县都迁只有洪洞县的人不迁,不想迁徙的到洪洞县登记。结果很多人到了洪洞县登记后被捆了起来,迁徙到山东和河南。路上需要上厕所,就把绳子解开,所以解手就是这么来的。因此,很多山东人祖上都是从山西来的……。王勇律师还说,今天他还有事,不离开山西。看着他一往情深的样子,我心里默想其祖上莫非就在平遥,抑或就与这场演出的王家血脉有关?

        旅游车一路把我们送到太原南站,途中依依不舍地再次告别了京城的张志勇博士律师、张成律师、于兴泉律师、松江府索建国律师、湟中府邢志律师及其夫人和可爱的小女孩、庐州府凌必军律师、苏州府田磊律师等等"99"团的成员。到了太原南站,与一路陪同的东道主太原府武俊妮美女律师告别,还告别了郑州府的李红新律师。恰巧与苏州府的李晓明老师(刑法学博导、教授、著名刑辩律师)同坐一趟火车,开车时间尚早,李老师和我就在车站旁的肆馆里用了简餐,还品尝了芬香冉冉的竹叶青……

        夜色也浓了,火车也开了,我的思绪也随着竹叶青的芬香慢慢散开了……黄土高原、平遥古城、晋商像一幅幅画一样,呈现开来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一片片黄土覆盖,沟沟壑壑,支离破碎,尤其到了冬天,灰黄灰黄,满眼苍凉……

        可是,据苏华写的《细说平遥》记载,过去的这块黄土地却并不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在远古时代,黄土高原上因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地面,所以被古人称为“原”。这些面积广大的、隆起的、平坦坦的大原,本是一片片草原。草原之上又多是成片成片的森林,不仅人们目前看到的山地和沟壑里有树木和森林生长,就是由厚层黄土形成的黄土原上,也有栎树、桑树、榛、酸枣、荆条、枸杞、扁核木等树木吐绿飘红。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应该是确实无讹;林木茂密、环境幽静,也应该是不夸张的;不但有草原、森林,还有可以航行的水道。

        郦道元在《水经·汾水注》中说:“(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3年深秋巡视河东郡,像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一样,在汾河泛舟即兴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可惜,不知道现在的巡视组会不会作诗?

        可这样的特色在秦商鞅变法后,规定山林只能占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至于在大力开垦农田后,汾涑流域平原的森林基本上被砍伐掉了,成了完全的农业区。汉朝以农治国,一旦粮食歉收,就只好“开山禁”,大面积地焚林火种,肆意坡耕;北魏时期,又因都城从大同迁往洛阳,所需建都的木材均取之于今吕梁山区;唐宋建都,采伐范围已扩大至岚县、离石、汾阳一带乃至晋西北的芦芽山东南部森林;元明以后,森林不但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原面”已为许多沟壑切割,不成为“原”了。于是,黄土高原上的青山终于变成了童山,绿水也变成浊水河黄水。

        我终于清楚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原来是因毁林种地和建都伐木而导致的,否则应该不会是如今的样子了。我们不能谴责商鞅等古人毁林垦荒的做法,因为毕竟中国古代社会属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于是粮食成为了当时人们维系生存的首要法则。但是我们应当谴责的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如此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开山毁林?难道他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因为在当时的建筑材料主要依靠木材,不像我们现在有大量的钢筋、水泥、黄沙、石子?问题是,建造了那么多皇家宫殿,最后还不是付之一炬?2016年夏天,我全家去长安,本想寻访大唐宫阙,可惜,都没有了。《诗经·小雅·鹿鸣》写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看来,古人一直在伐木,以至于本来森林茂盛、环境优美的黄土高原变成沟壑纵横、黄天灰地、满目疮痍的样子。毫无疑问,按照现在的问责制,那时的统治者应当承担首要责任,统治者的骄奢横欲和环保意识的缺失,必然贻害子孙后代。

        根据有关资料,清末整个中国一共有1413个县。一般来说,有县城就应该有城墙,更不用说大都市和帝都了。以研究《中华科学文明史》而著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于1944年12月在伦敦所作的广播演讲中对英国听众说:“当你到达一个中国城镇时,你注意到的第一个景物时围绕原来居住区的厚城墙。这些城墙看起来像是著名的中国长城的一段,上面还有着锥形屋顶的瞭望塔。甚至在今天,如果该城镇靠战线很近,部队也在城墙上巡逻,城门在夜晚也有可能强行关闭。”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那么,为什么平遥古城这么幸运呢?据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回忆:“有关方面曾经对继续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对象进行过考察研究,在大城市中已经很难找到了,只能从小城镇中去选取。如西安和北京这两座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没保护好,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已不够条件申报了,结果只能选取了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两座县级古城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伟大人物——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梁启超长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更为大家所不知的是,1945年,美国准备轰炸日本,梁思成向麦克阿瑟将军提出“不轰炸奈良”的建议,还亲自划出具体的地标。奈良是日本古城,古建筑林立,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建筑,梁思成不能想象这城变为灰飞烟灭,他跟麦克阿瑟说:“这些古建筑不仅仅属于日本的,而且属于全世界的,全人类的。”梁思成的建议受到麦将军的高度重视,幸免于难的奈良战后与威尼斯等城市并列为世界文化名城。梁思成自然知道日军如何屠杀中国人,他的内弟作为飞行员直接死于空战,但建筑比仇恨更重要。就是到了今天,日本专家还感动地称他是“奈良的保护神”。

        令人惋惜的是,中国那么多的古城墙古建筑等文物,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遇到了灭顶之灾。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东明城解放后,经两万多市民的突击努力,仅三天的功夫,就把城墙平毁了。市民们高呼:“再也不叫你监禁我们了!”“民主政府号召市民拆毁蒋军修筑的军事堡垒……两万多市民很快地拆毁了碉堡、平毁了城墙。他们兴奋地说:‘碉堡拆掉了,砖石拿来盖房子;城墙和壕沟平毁了,好种粮食。’”当然,北京城也毫不例外,曾任职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王栋岑在《我在都委会工作的回顾》一文中,有一首写于1960年4月16日的诗。此诗记述了他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参加拆除城墙义务劳动情景,大可代表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

        一群活泼的青年,

        在拆运城墙上的砖;

        阵阵的歌声笑语,

        惊醒了古老的城垣。

        古老的城垣,

        一直沉睡了多少年!

        荆棘遍体,灰尘满面。

        它充当过封建帝王的卫士,

        忍受过帝国主义的炮弹;

        在悠长的岁月里,

        谁知道它满腔的辛酸?

        今天,它翻身了,

        奔向祖国建设的前线;

        “我能为社会主义服务?

        没想到有这么一天!

        可不是,

        哪见过这么光明伟大的世面?”

        它像姑娘们一样年轻了,

        丢开破烂的城堡,

        一块块方砖,

        从泥土中站起来,

        阳光下露出笑脸。

        它听年轻的姑娘说,

        用它砌小高炉,

        搞土煤气罐……

        兴奋地跳得大高:

        决心在技术革命中,

        做个新时代的好汉!

        此时的梁思成,痛心疾首,万般疾呼,却根本无法抵挡毁灭性的拆拆拆。1956年,他说:“我和彭真很熟悉,为了北京市的建设问题争得不休。我说现在你不采纳,五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还不到50年,梁思成的这句话就成了我们民族最惨痛的记忆之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连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先生也对梁思成有着极其崇高的评价,他于1972年1月在阔别中国25年之后来北京致辞:“我们对中国有深厚的情感,……遗憾的是,这次回来,我们失去了一半的中国!我们最好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都已经去世了,他们在我们的心中就等于中国的一半,可是,这一半,我们永远地失去了!”

        那么,为什么城墙对于城市有着如此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妨看看梁思成在20世纪50年代初写的两篇经典之作:

        这个城墙由于劳动的创造,它的工程表现出伟大的集体创造与成功的力量。这环绕北京的城墙,主要虽为防御而设,但从艺术的观点看来,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的朴实无华的结构,单纯壮硕的体形,反映出为解决某种的需要,经由劳动的血汗,劳动的精神与实力,人民集体所成功的技术上的创造。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承继了这样可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原载《新建设》杂志,1950年5月7日)

          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城墙上面面积宽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建凉亭,供人游息。由城墙或城楼上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远望西山远景或禁区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原载《新观察》杂志,1951年4月)

        瑞典建筑学家喜仁龙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传统的城墙还有这样生动地描述:“墙、墙,还是墙,形成了中国每个城市的框。墙绕着城,并把城分成了块,它们比任何其他结构更能成为中国社区的基本物证。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城市没有环绕着的城墙,这一点其实可以中国人用同样的词‘城’表示城和及其城墙看出来。作为无墙的城市是不存在的。这正如同房子无屋顶一样令人难以想象。”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中文里的“城”,含有“城市”和“城墙”的双重语义。比如上海,就不能叫上海城,它只能是市。因为它不过是由一个渔村发展起来的居民区或大商埠。同样,由于毁城拆城,“北京城”倒真正成为“北京市”了!

        问题又来了,平遥古城为什么能够这么神奇地保护下来呢?其实不然,20世纪50年代后,平遥的护城河逐渐废置,淤塞填平,旧貌不存;1969年,在“深挖洞”的最高指示下,城墙下开始滥挖防空洞;1973年,先后改直了上西门瓮城,拆除了凤仪门(下西门)门洞,新辟了东、南、北等4处便门;1977年,平遥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水,原先的“深挖洞”致使已挖空的城墙大面积塌方,墙身坍塌达30多处,合计长度为950米;1978年,拆断北城墙墙体15米,下筑排水道,城墙上添建水塔、仓库,埋设电线竿;1979年初,城墙先后被挖走土方近6万平方米,大城砖丢失近300万块,中城砖丢失45万块,敌楼砖尚不包括在内。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性的建设高潮差点使得平遥古城彻底不复存在。此时,不得不提的2位人物:阮仪三和郑孝燮。平遥政府在改革开放时也想“现代化”一下,欲学北京当年的拆拆拆,偶然之中,竟被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发现并予阻止,从而有了“刀下留城”的惊险一幕。后来当地政府进行了保护并经文物专家最后签字确定为上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夜,居然被某主管部门莫名其妙地从定死了的名单上划掉了!又此时,挺身而出了一位郑孝燮先生。他不仅上书当时的建设部部长侯捷,而且还在为平遥“申遗”讨回公道的会议上拍了桌子。这就是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中传开的“刀下留城”和“拍案惊奇”两个惊险片段,由此可见,平遥古城还是幸运的。

        平遥古城里发生了多少事?估计史学家也数不清。我们这次的旅行,通过参观协同庆钱庄和观看《又见平遥》的演出,也感受了晋商的兴衰。在《晋商的智慧》一书中,作者陈凯元先生在扉页上提及:“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城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曾称雄商界500年,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称世界三大商人。一时间的暴富,也许只需要一点小聪明,而几百年的辉煌则源于一种智慧。”晋商的成功,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但光这些还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大智慧。什麽是大智慧?顺应大势,嗅觉敏锐,善于用人,合理分配,深谙政治……我感觉,深谙政治可能最重要。可惜,自己不是商人,真的无法领会。随着大清的终结,晋商也没落了。现在一说到山西有钱人,大家都知道是煤老板,可惜,中央一宏观调控,煤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了。晋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水花,尽管当时很辉煌。

        这趟旅行,时间虽然只有一个白天,留下来的思考和回味又是无穷的。之前写了《游平遥古城之城墙》、《游平遥古城之协同庆钱庄》和《游平遥古城之县衙》三篇游记,今天又回望一下平遥,我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黄土高原,何时能再现最初时的森繁林茂,环境优美?从如此幸运的平遥古城中又看到太多的沉重和压抑,梁思成能保护日本的大唐建筑,却保护不了北京的城墙,难倒我们真的只能去日望唐,去韩观明?从晋商的兴衰中,现代人能否总结出一些真知灼见,当今的中国商人能否再次大胆地跟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好了,时间也不早了,带回来的书也看完了,心情渐渐平息下来。能与张志勇博士买同样的书,又是一份幸运,不知我的思考,能否引起博士再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相关文章

  • 回望平遥

    吃好午餐,安导便带领我们去欣赏《又见平遥》这一大型的情景体验剧。 《又见平遥》,有点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丽...

  • 厉害了!两名学生左成平、张嘉奇的摄影作品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展

    2017-09-17中国石油大学报 2017年以“回望初心·梦幻未来”为主题的平遥国际摄影展选拔揭晓,我校储运与建...

  • 平遥,平遥

    平遥,平遥,就像它的名字,来到这里,你会感到融合感,归属感。 宛若一幅画卷,无论在政治,文化,社...

  • 山西之行-平遥

    平遥篇 第二站,平遥古城。平遥行程两天。从太原乘坐火车将近两小时抵达平遥。住在平遥古城北城墙外的海友,酒店旁边就是...

  • 嫁作平遥婦

    平遥老家中嫁作平遥妇,在上海生了俩儿子,公公一定要将他们籍贯填到山西平遥去,对我说他们是平遥人,子子孙孙都是平遥人...

  • 匠人匠心

    文/蛮子 01 提起平遥,人们会想起“平遥古城”,会推荐“冠云”牛肉。到了平遥才知道,平遥“三绝”除了前两个,还有...

  • 平遥古城美食攻略——平遥味道最平遥

    “游平遥古城,看《又见平遥》,品平遥味道”——时下在平遥古城中传颂着的旅游三必做。游历参观千年古城的风貌,...

  • 山西出行计划

    5,平遥古城(晋中市平遥县) 去平遥有两个火车站,平遥站是普快的火车站,平遥古城站是动车站。个人认为做普快就可以,...

  • 领队亲授:平遥古城旅游攻略(精华版)

    初次到平遥古城,平遥古城玩什么?怎么玩?平遥古城有什么景点?本人10年领队经验,告诉你平遥古城玩什么? 逛一逛晋商...

  • 平遥古城旅游住宿,攻略平遥古城,秋天最值得去的千年古城!

    平遥的悠远历史 平遥史称“古陶”,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置平陶,西汉设中都京陵,北魏始称“平遥”。平遥古城旅游住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望平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hq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