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菜菜生日,母亲对于孩子的生日是有着绝对印记的,所以提前几天,我就开始计划,如何安排菜菜的生日,如菜菜的愿望,爱好,如何让生日过的朴素又有仪式感?
提前几天,我就问了菜菜,希望谁来陪他一起过生日,于是,在生日前一天,我帮他向乐乐发了邀请函。并去蛋糕店预定了蛋糕。和菜菜沟通了当日菜品:烤鸡翅,意大利面,蘑菇汤。。。
到了晚上,和先生视频电话,他告诉我,当天也是我的农历生日。
如此巧合,我居然全然不知。当天晚上,我妈还和我电话了,也是完全不知道当天是我的生日。这就有意思了。
这个让我思考起家庭文化来。
我的生日特别容易被忘记,原因是,我的出生正好秋收最忙的时候,小时候的农忙基本全靠人力作业,秋种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基本就集中在10天左右,需要完成全部的秋收秋种作业,农民几乎连三餐都顾不上的,所以,生日这种小事,在秋收秋种这种生计大事面前,自然排不上父母的日程安排了。
我对生日几乎没有过印象,父母忘记,我自己也忘记了,仿佛,我是生在生计大事的夹缝里。
成年之后,特别是成为妈妈之后,对于孩子的生日的特别铭记,或许很大原因是来自一种潜在的自我矫正。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内心始终都有挥之不去的卑微感在潜意识里。我一直认为,这和我在原生家庭的存在感有关系。
我的原生家庭,应该说,这是那一代人都很普遍的存在方式,并不能只是归咎于我的家庭,而是整个时代的,个体意识的模糊化。
太多的家庭都是被社会的洪流裹挟前进,而忽视了家庭组织本身的存在,价值,甚至文化。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组织结构,是个体成长最主要的环境,然而,很多时候,居然是在一种维系生存的最基本的框架下凝聚而成。
一个团队,开始靠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可以所向披靡,但是,当不再打仗的时候,重赏却成了暂时亢奋,剂量越大,然而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
为什么很多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成家之后基本归于平淡的维系血缘情分?甚至充满了竞争意味。如李笑来戏谑:中国人的成功实际就是比妹夫挣钱多一点。
社会被过渡解读成“弱肉强食”后,竞争已经具备了天然性,其对象包括夫妻,父子,婆媳,兄弟,妯娌,及一切自己之外的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解读人际善良可能性与创造力的九阴真经。把各种有碍人际关系的因素解构,重置,产生新的组合,新的变量,新的可能,新的生产力…
在此期间,我联想到了天猫的双十一,这一天完全是人造节日,却产生了整个消费行业巨大的裂变。从2009年到2019年,天猫的销售数据足足增长了5000倍,人性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上限的…
而一个家庭的文化建设,加上时间的变量,几乎也是没有上限的。
众所周知的曾国藩家书,就是日理万机的曾国藩提炼与搭建的家庭文化,在家书中,把曾祖父的“耕读传家”作为家风,在兄弟子侄中细细解读,加上曾国藩个人对于世事洞察,用高频家书,指导兄弟子侄去观察,历练…曾家兄弟的不世之功,与曾国藩两个儿子自学成才(成为近代中国数学家,外交家)也是“耕读传家”的明证。
如何搭建有效的家文化其实可以和我党学习。具体另文再续,欢迎朋友留言补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