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西J
最近,一位患有脑瘫的外卖小哥在网络上悄悄走红。
外卖小哥名叫许龙庆,刚出生两三天就发高烧,不幸脑袋烧坏了,手脚也不太方便。
因为患有脑瘫,他跟别人说话的面部表情极度不协调。每个字、每个词说出口,都要费很大的劲。即便如此,送货时他每说一句话都带着笑容。
即使送外卖的账号被封,他也没有半句怨言。
后来有好心人想要捐助他,也被他拒绝了。他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这个钱我不能要,我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挣钱。”
这样乐观、积极,努力生活的样子令不少人动容。而他身上的精神和支持来自哪里?答案正是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一直在家悉心照顾他,从小就教他生活的基本技能。
现在,看见他在外风吹雨淋,有时候工作到晚上十一点还没回家,阿龙的妈妈和很多母亲一样,也会心疼和不舍。
但即便万般担心,妈妈还是支持儿子的工作,并为他感到骄傲,因为“他总要活下去。”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深以为然,正因为母亲的放手和“狠心”,阿龙长大后才能独立自主,才能自信地说“凭自己的努力挣钱”。
01
父母的包办,是巨婴的温床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父母因为舍不得孩子受苦,为孩子鞍前马后,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依然舍不得放手。
曾经有一位湖北襄阳的刘妈妈,在自己朋友圈找保姆,这个保姆不是照顾别人,而是她刚上大一的女儿。
刘妈妈坦言,女儿从小就没做过家务,自己又忙,没空帮女儿洗衣做饭,于是希望找个保姆,“花钱图个安心”。
已经成年并进入大学的孩子,日常生活仍然不能自理,父母还忧心忡忡地为其寻找保姆,这一举动令不少网友惊讶不已。
然而事实上,近年来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引发的“巨婴”闹剧已屡见不鲜了。
在上海,82岁患有尿毒症的丁阿婆,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最后儿子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硕士学位,是世俗眼里的“高材生”。
但自2012年毕业回国后,儿子离开了校园竟无法适应社会,就再没有出来工作。
看见儿子终日浑浑噩噩在家啃老,丁阿婆屡次劝说无果,无奈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
后来,丁阿婆心软撤诉,含泪懊悔:“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让他依赖惯了。是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更有甚者,因母亲没钱替自己偿还2万多的债务,在街头怒打母亲。打人的儿子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摊开手向母亲要钱花。
这一桩桩令人愤怒的事件背后,是巨婴的悲哀,更是家庭的痛!
而这一切,正是父母对孩子长期的过度付出和包办的结果。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操办着日常的吃喝拉撒;担心孩子受伤,提前把所有障碍和潜在危险移开。
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开始担心他们的成长与未来。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便把路铺好,确保他们走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但他们忽略了自己的过度干预和包办,对孩子的独立性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当我们过度保护或者帮助孩子的时候,也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
所以,作为父母,无论你有多爱孩子,都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更不应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则,这种爱只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
02
懂得放手,才是父母给孩子最深远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父母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降低孩子的依赖性,进而培养出一个足够独立的孩子。
1.要做到分离,父母首先要明确爱的分寸与界限。
有一档综艺节目叫《我家那小子》,让一个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男演员朱雨辰“火”了一把。
不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占有欲接近“病态”的妈妈。
多年来,不管他去哪里拍戏,妈妈都不辞辛苦为他做饭;怕他上火,妈妈每天四点起床,为他熬梨汤。
不仅如此,连他的每一段感情她都要干涉。
面对镜头,朱妈妈“动情”地说:“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我的儿子的!”
可面对这样深情的爱,朱雨辰真的感到幸福吗?
他曾公开表示:“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母亲密不透风的爱,早已变成沉重的枷锁,让他感到压力,感到窒息。
对父母来说,促使他们跨越界限和尺寸的,是他们强烈的保护欲和占有欲。
但对孩子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没有界限感的爱无异于占有和控制,正在剥夺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还会渗透到他们人生的每个角落;这种感情,换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赖的无可奈何。
我想起涂磊老师说的一句话:
“我很钦佩一种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给予强烈的亲密,当孩子成人后,又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
故而,父母越早分清爱的界限,孩子才能越早踏上独立之路。
2.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一档关于青少年的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名叫郝睿涵的高中生,抱怨家长“太宠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了“高分低能”。
直到初二,她才开始自己穿衣服;直到录节目前几天,她才第一次试着自己倒热水;想要自己买衣服,却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毫无概念。
家人包办式的爱,同样让她窒息。
最后,她向家长发出了呐喊:“希望你们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一直忘了把孩子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在他们眼里,孩子依然是个孩子,不懂得分辨身边的事物,于是事无巨细地代替孩子处理生活的每一件琐事。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希望活在家长密不透风的庇护之中,家长在一味付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作为父母,必须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接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来丰富自己的成长轨迹。
给孩子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质疑,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有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即使做错了,或者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但这些也是他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宫崎骏曾说: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必经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岖、有悲欢,有离合。
我们迟早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康庄大道,还是荆棘满路,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下去。孩子能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离不开父母的放手、尊重和鼓励。
倘若父母继续奉行包办式的爱,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这无异于从小撤掉孩子的帆,等到有一天我们失去了保护孩子的能力,开始要求孩子独自在大海里航行时,才猛然发现孩子早已丧失了独立航行的技能;
如果不紧紧抱住父母这根浮木,他们就会在海上迷失,甚至淹死。但这种痛彻心扉的领悟,已经来得太迟。
不离开鹰巢的雏鹰永远学不会飞翔,不离开大树庇护下的小树永远不能茁壮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有一种爱叫放手。
抚养残疾儿子的母亲尚且明白这个道理,普通父母更该懂得,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去承担,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要体面地放手和退场。
正如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爱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