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一个人独自到乡镇旅行,就象一个赶集的老农,破帽遮颜,出圩入市,缓缓的在街上走来走去,眼针针地寻找各种新鲜事物,仔细看看那些摆在街边的日用杂货,尤其是民间的织物,那些巧手编织的草席、竹器。
我喜欢到最热闹的露天市场,走到那人气最旺的地方,认真观察人家卖草药,卖蟑螂老鼠驱蚊药,卖他们的手工日杂用器,各尽其所能,在市场上展露他们谋生的技艺和手段。
很多年前,有一天,在雷州半岛的城月集市上,我看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年轻姑娘,皮肤白皙,脸色红润,一双大眼,美目传神。
她的长相,她的身姿,用得上鲫鱼嘴,绿豆牙齿,柳叶眉,黄蜂腰,白雪雪这些形容词。总之她的美,并不比任何一个青春靓丽的城市女子逊色。
而她,只不过是乡村的一个织席女,很平凡的一个女子,以她一双勤劳的巧手,所织的草席质地坚实,花绿适度,颇富美感,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默默地走村串巷,看人阉鸡补锅,看人挥锤打铁,看人破竹织篓,织竹笠,织格箩。每一件织物,都是人的一双巧手所造成。人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全凭自己的智慧和一双勤劳灵巧的手。
那个夕阳西坠的傍晚,当我站在河头小镇的街头,看着一抹如火焰似的阳光,热烈地拥抱着那些竹篓、簸箕、鸡笼、筲箕等种种竹织物时,我对农家生活便多了一番更深刻的体验。
广西北海市侨港镇一家归侨开的竹器店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我几乎年年都去广西北海市探亲,作短期旅行。那年暑假的某个午后,当我在侨港镇的风情街上,偶然遇见一家归侨开的竹器店时,我真是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一眼扫过之后,仍在店前久久驻足,一件件地端详,忍不住进入店里,与已有几分富态却十分温和的老板娘,聊起了这些竹器。
她微笑着告诉我,如今大家的生活都改善了,物质日益丰富,各种家常生活用品日新月异,既轻便又实用。先生,也许你会想,谁还希罕这些老古董似的竹器?这生意还能做么?
其实不然,她说,我们的祖先昔日长途跋涉,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带去的便是智慧和一双勤劳的巧手。他们不仅凭藉这智慧,这技艺谋生,还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当地人。实际上,竹器编织,也是我们民族古老文明在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我们的祖先既然能将自己祖国的文明带出去传播,有益于域外之人,自然也能将外域的文化、文明融会在自己的文化、文明之中,一并带将归来。
你别看这种竹器,如今已少有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了,但喜欢它的人,依然不减。很多来此旅行的人,都会买上一两件,说带回去置于客厅,或书橱之上,作装饰品,别有一番涵意,别有一番雅趣哩!
先生,看你文文静静,斯斯文文的,谈吐不俗,一定也是个读书之人。你不妨也买上三两件竹器,带回家置于书橱之上,保证你雅兴大发,想象力愈加丰富!
哈,这老板娘能说会道,真是生意场中的老手。说着说着,竟向我推销起她的竹器来了。奈人情无何,我竟给她掏了廿元,换回一顶涂了一层淡黄色桐油的竹笠,至今仍挂在我书房临窗的墙上。
后来呢,当我外出旅行,在南京、泰州、广州黄埔、深圳、钦州、玉林、贵港等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或老街都能看到一些古老的竹器时,对侨港镇竹器店老板娘那一番话,愈加深信不疑,可笑的是,对这旅途中偶遇的一位陌生妇人,竟然还有了几分念想,将她的话原原本本的写了下来……
2019年5月15日,上午,在遂溪
广西梧州古董店的竹器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北部湾畔渔民常戴的竹笠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嘉兴月河街上的渔篓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泰州艺术馆展出的格箩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凤城河畔老街的竹器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深圳博物馆展出的竹笠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南京某纪念馆的竹器 雁韧摄 民间织物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