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建筑圈今日看点
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工作室模式

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工作室模式

作者: 喝冰美式的K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11-27 07:55 被阅读712次
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工作室模式

各位建筑行业同仁大家下午好!

很意外参加本次论坛,还可以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BIM应用。上个月,陈光教授在BLC教育联盟微信群里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教育与培训不是一回事。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BIM作为技术手段在今后的建筑行业成为主流趋势的话,那就应该在高校教育中针对所有泛建筑专业的学生广泛地设置BIM课程,进行普及、启发、指导、交流,而不是鼓动学生零星地去参加校外昂贵的个别软件操作培训。

历次技术革命,高校本应首当其冲。但由于国内高校教育体系中,建筑与土木专业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所以BIM并没有在国内高校诞生的土壤。前些年吉林建筑大学的李明照老先生提出,建立以工程管理专业领衔的BIM小组,统合建筑、土木、水暖、电气各专业。其目的就是要进行建筑相关专业的整合,从全局应用BIM。

BIM培训机构既无法长期讲授,也无法有效组织跨专业的整合。这直接导致多数BIM应用依旧停留在单点应用的思维状态下。其所处语境也仍处于传统交付体系,我们所能挖掘到的BIM应用当然也只能是在传统交付体系之中的单点应用。这就好像晚晴洋务运动的主张“中体西用”一样。面对英法联军,清军当时也有枪啊。就算人家那枪比咱们的枪厉害,好,但咱们人多枪多啊。咱们十支枪,就算准星不太准,总能打中他一枪吧?不至于被打得稀里哗啦啊。咱们再假设,清军手里的武器和英法联军一样,那我们就能打赢鸦片战争吗?当然不会,仍然会输的一塌糊涂。为什么?你的战术体系太落后了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清兵开枪时排成一排没有纵深。在清兵手里面,拿枪当以前的弓箭使。这完全还是一支封建军队,而面对的英法联军是近代化军队,你整个军队照人家是有代差的。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仅仅意识到单点应用导致的。

那我们返回头来看我们现在的BIM应用,很多公司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交付体系的语境中,就像清军一样,拿着先进的BIM技术这把枪还当弓箭使。我们多数公司,尤其是设计院,接触了BIM后,首先就会想,这玩意儿能出图吗?能通过审图所审图吗?然后就出现了两种人。第一种人觉得,用这玩意出图啊,还不如用CAD自己画的规范,不行,这玩意儿就是糊弄人的;另外一种人觉得,BIM先进啊,这能自动出图啊,那我就二次开发啊,让它自动出来的图无限贴近现行制图规范下的图纸,让它能通过审图所审图。可问题是,我们在建筑全行业步入BIM时代后,真的还需要图纸吗?真的还需要现行制图规范下的图纸吗?我们既然有参数化、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为什么还要掉头画蹩脚的平立剖呢?

所以,我们在高校教育中设置的BIM课程,必须是从全局着手的BIM课程。那要实现这一点,显然培训机构是做不到的。那么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呢?很遗憾,也做不到。原因很简单,我们的BIM师资就是培训机构给培训出来的,我们再当复读机,把我们在培训机构学的那些什么基础建模操作教给学生,那不还是培训机构那一套嘛。而且,经你一倒手,你年纪又大了。当然我还很年轻,我差不多是我们系最年轻的老师。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长期脱离一线的老师们,软件操作本来就不怎么样,你再忘点,你再记错点,那你教的不如培训机构呢。

那高校怎么办?我们明确了我们应该教从全局着手的BIM课程,那怎么教?不破不立,我们首先可以PASS掉当复读机这一条了。不是说软件基本操作不重要可以不用学,而是说,以现在学生的素质,完全用不着你非把这些搬到课上来教。都得是我妈那个年龄的人学电脑软件操作,才至于报个班去学呢。那么,关于这些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我们高校怎么来帮助学生完成呢?

这就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了。现在网络上各种教学视频满天飞,无论你想学什么,基本都能找到。互联网已经帮我们攻破了知识壁垒。借助于强大的互联网,我们可以用微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不仅可以清晰看到各个操作步骤,而且还可以反复观看,反复练习,反复对照。

那好,软件基本操作利用微课解决了,剩下的概念怎么办?那总不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念文章念PPT吧?那不成了教语文了。而且,概念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不是老师能教的。老师只能去引导,引导学生自身去真正理解概念。从我上大学起,我当年的大学老师就告诉我,结构设计归根结底是概念设计。可我到毕业也没理解概念设计是什么意思,只是会了三大力学、混凝土设计基本原理等等。直到我毕业后做过了实际工程,直到我读到林同炎先生的《结构概念与体系》,直到我在设计院时各位前辈与我不断探讨,我才初窥结构概念。概念,要靠不断地阅读和探讨,以及项目实践才能理解。学生要在课下大量阅读,课上积极探讨。整个BIM课程中还要有充足的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去印证这些概念。

说到这儿,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设置的大体样子想必大家都清楚了。那最后,也是最棘手的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些BIM课程呢?先说微课。虽然微课很短,只有大约十分钟左右,但制作过程可一点也不简单,一点也不比平常备课时间短。举个例子,我现在每周二十小节课,除去上课、开会的时间,我每天剩余的时间,自己最多只能做一小节保证品质的微课,根本供不应求。而且,学生们看完微课自己练习时有了疑问,我也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很多时候,前一天晚上发给我的QQ、微信消息,我一忙起来,第二天才会看到。

其次,学生们的事情也很多啊,很多学生又要社团活动,又要谈恋爱,又要打英雄联盟,也没有时间课下去看微课、看文章。尤其是像我的学生,高职大专的学生,甚至是一些三本、二本的学生,这个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养成。要是一股脑推给课下了,那家长就要找上门来了。你这叫我们孩子课下学,课上不教算怎么回事,我交的每年一万多的学费白交了啊。

你看,这些实际的问题摆在面前,无论是现在用PPT的讲授形式还是以前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都解决不了。作为身在变革之中具体的人,面对具体的事往往是很纠结的。并且,我们也不能指望构建出什么高明的策略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借鉴保守主义的观点来看,因为人类的知识是分散的、是拓展的。建筑信息化还不是智能化,依托云端共享平台也没办法那么精细地掌握全局,更何况我们的信息化还远不成熟。这就像我们虽然认同IPD模式下的BIM是建筑行业今后的主流趋势,但我们绝不是认为自此可以包治百病,解决所有问题了。相反,很多新的问题还会暴露出来,甚至因为初期的不适应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去一点一点解决、完善。

那么,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设置就需要一点一点结合自身状况去积累经验。同时,学生掌握BIM技术也需要一点一点积累。基于这两点考虑,于是,我在我们学校创建了一个跨专业的KIM工作室。KIM,knowledge-based Integrated Machine,基于知识的集合器。但愿名副其实。我在这里不是介绍工作室的成功经验,而是介绍一个探索的方向。

创建这样的工作室能干什么?首先,针对软件基本操作的微课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毫不夸张地讲,有些学生的软件基本操作水平要比有些教师要强很多。说到这儿,某些培训机构直接让应届生来讲软件操作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熟能生巧,应用技能也不需要什么深厚的科研能力才能掌握。这样一来,像讲解一些软件基本操作知识点的微课,工作室内部可以很好很快的分工协作完成。有的学生负责操作,有的学生负责录音,有的学生负责后期,教师负责引导、审核即可。工作室做好的微课视频就可以发放给其他没学会的学生以及下一年级的学弟学妹。

而且,学生单纯地看软件操作的教学视频也不行。他得练习啊,他得需要即时的反馈啊。这一步操作不明白了,看视频也没整对,这是咋回事啊。一个老师忙不过来,可一个工作室的很多学生就能在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这种切磋对于学生们的武功精进大有裨益,比一个人自己在那儿抠好很多。学习与交流由原来的单点发散改为多点发散。

关于学习、理解概念,工作室的学生们也可以起到鲶鱼效应,充分激发、调动整体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工作室跨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增进交流,那有些涉及专业协同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的多。各专业学生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在一个平台上协同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在某些方面践行BIM的概念。所谓从全局着手的BIM课程,也只能通过跨专业的交流、协作中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目标,能充分利用课下的资源,变课程为论坛、会议。学生们再上BIM课程,应向这样的论坛效果而努力。

要讲明,这样一个基本没什么产值的工作室,在一线的从业人员来看,实际上还是相当稚嫩的。而站在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们意识到该学什么、怎么学,远比已经会什么更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现实案例,来引导学生去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工作室来说,所谓的产值已经不是一张纸图纸、一个个模型,而是一名名优秀的人才。我们都清楚,想要建筑行业整体迈进BIM时代,人才才是关键。最后,我也呼吁在座的各位设计院同仁能提供一些帮助,分享一些实际的项目,用来作为工作室的案例进行尝试。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IM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工作室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og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