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学生,却硬生生的被分为三六九等。从985、211到地方一本、二本、三本,再到高职、高专。专科生无疑是大学生中学历最低,存在感最低,也最容易与学渣划上等号的大学生群体。
那么专科生中有学霸吗?
首先还得就“学霸”一词的涵义作个说明,“学霸”原义是垄断学术的人,当前多指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如果就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而言,专科生自然与“学霸”绝缘。但那只是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就是说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木桶的整体,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则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恰恰是木桶的各块板差不多长的。西方则更在意的是学生的“长板”,他们认为人生的高度应该由个人最长的那块板所决定。
两种思维的不同,也决定了“学霸”一词内涵的不同。高中之后,学生走出了应试教育的盲区,自然应该对“学霸”一定重新定义。老燕以为,只要是认真学习,勤奋学习的广义上都可称之为“学霸”。
专科生中往往有很多偏科的,这种偏科在应该教育下也许走不通,但大学应当是视角多元化的,应该借助此类学生的长板优势充分发挥其长板势能。
说起来民国时期偏科的大师还不在少数,随便列举几个数学差的吧。比如一代文豪钱钟书数学15分,比他惨的有季羡林数学4分,作文满文,数学鸭蛋的罗家伦,“合肥才女”张充和数学也是鸭蛋,其他数学鸭蛋的有明史大家吴晗、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你甚至无法想象享有中国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称的钱伟长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与化学加起来才考20分。
再说说现在偏科的名人吧,马云高考三次,英语满分,数学第一次1分,第二次21分,第三次31分,最后勉强考上专科杭州师范学院。韩寒七门功课不及格,不辍学的话估计专科也考不上。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现实中很多中国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屡屡能够申请到国外一流学府深造的入取通知书。原因便是这类学生不断地“放大”自己的长板,而非废力地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是时候反思我的教育制度了,一味地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到头来依然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中外教育的差别之根本容易看到,改变现状却深为不易。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长板一展所长,而非疲于应付自己毫不感兴趣的短板,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写到这里,回头一看“跑题”了。姑且仍以“专科生有学霸吗?”为题吧,算是老燕之问吧。如果让我回答,“学霸”不应只是体操的全能冠军,更应是一技之长的单项冠军。在各个“单项”全面开花,远胜于孤芳自赏的“全能”,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专科生有“学霸”,而且很多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