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和朋友去了Salem。Salem只是位于麻州东部的一个小镇,但在马上就要到来的万圣节,Salem将成为人满为患的去处。朋友说,万圣节在Salem找个停车位都难。历史回转到1692年,Salem恰是巫师案的策源地,那些所谓“巫师”至今仍长眠于Salem的墓地中。哪里会比这里更有万圣节气氛?恐怖的、枉死的、神秘的“巫师”,是万圣节现成的布景。
我们去了巫师博物馆。很小的一栋建筑,仿佛小教堂般大小。只有两个展厅,一个用来讲述当年的巫师案,厅里黑洞洞的,借用灯光和背景,力图重现当年巫师案的场景。审讯、宣判、行刑。当年巫师案的起因很简单,人们把出现在女孩子们身上类似的症状归因于巫师的诅咒,于是开始witch hunt。这个词最近出现频率颇高,不是因为万圣节,而是因为如火如荼的impeachment,Trump认为自己受到了witch hunt。在巫师案中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大家互相揭发,甚至出现了夫妻互相揭发的事例;二是“巫师”是被法庭宣判的,也就是以法律的名义、审判的形式,剥夺“巫师”的生命和财产权。250年以后,当年的巫师案得以平反,“巫师’的后人得到了少量补偿。可怕的剥夺,迟来的正义。另一个展厅气氛相对轻松很多,介绍巫师的历史以及后来的演变,和现实亦有一定的接轨。在阴暗、恐怖的第一个展厅出来,到这里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回来后很快把Salem抛诸脑后,Salem似乎是一个遗迹,是绝不会再重演的历史。满满当当的生活中,除了万圣节的狂欢,谁会再去看这段人类历史上曾经上演的残忍的悲剧呢?直到昨天,在学校组织的青少年心理讲座上,忽然想起了Salem。
学校的讲座很简单,不像讲座,更像是家长和高中部校长以及心理咨询顾问之间的一场对话。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教育中不可回避。其实心理问题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并不是青少年独有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凸显出来,可能因为孩子在上中学后,体能和思想能力都在提升中,不可能像小学阶段那样容易被家长控制和影响。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推断:成人看到的所谓问题,其实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了,只不过孩子的能量小,冲突只是在萌芽阶段,没有显现出来罢了。到了中学,这些独立意志、思想和行为,全部成为现实。成人的无力感显而易见,于是认为洪水猛兽般的“青春期’来了。人所有的行为都有指向,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由此及彼,确定看似独立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孩子深入聊天很消耗能量,他们会告诉你在他(她)的记忆中特别震撼的事件或者场景,而这些事件或场景,往往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可能只是家庭中简单的对话,或者父母在一定事件中的反应。如果长时间和孩子聊天,会发现他们说的最多的,往往是父母和朋友。他们可能做了很多让大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但起因,有可能就是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朋友间的一场谈话。整个讲座我不确认能听懂的比例,但问题和中国家长常说的差不多,比如怎样和孩子沟通,比如社交媒体的问题,孩子整天对着手机或电脑,聊天或者游戏,家长认为这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但不知道该怎么引导比较好。其中有一个家长问心理咨询顾问,她在和孩子交流后,什么情况下会联系家长?顾问说的很明确,孩子有自我伤害或者自杀倾向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联系家长。不知道自己感觉对不对,整场听下来,我更觉得社会、学校体系很难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更多依赖于原生家庭,依赖于父母。父母能够将自己构建好,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构建好,是最基本的保障。就像我们生病才去医院,但是医院不能保证我们不生病。想健康,要依赖健康的生活方式。好的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好的家长应该力争不要做孩子心理健康的杀手。很遗憾,但是不得不说,和很多人深聊后,会发现真正伤害他们的,都是亲近的人,先是父母,后来是夫妻、子女。我曾经设想过什么是好的教育,想了十几年,终没能找到答案。最后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争取做零分教育。就是始终守住“零”的底线,没有能力为孩子教育加分,只是力争不做负分。这似乎是很低的标准,但仍不确定是否能做到。

这使我想起Salem,我们会以为那样残忍的事只发生在很久以前,发生在人们矇昧的时代,发生在社会场景之下。但更多的伤害可能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每天的交谈、共处之中。文明社会有很多保障,但对孩子来说,这些并不足以保障他们得到真正的爱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天然,以最小代价成为健康、有能力的人。有些小孩子可能就在漆黑的世界里行走,向着可能有光源的方向。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摸索会有多久,又是否有尽头。人们可能只看到小孩子乖戾的行为,却没有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喊。社会喜欢贴标签,当年的“巫师”不过是标签的一种,现在的所谓“叛逆的青春期”是标签的另一种。当贴上了标签,似乎这个问题就告一段落了。人类不断将各种现象和人分类,最后忘了,所有一切不关乎结论,只是关乎生命本身。生命中的健康、爱和光明,才是真正的火焰,需要我们全心去维护,让它发出独有的光,而不是黯淡和熄灭。
昨晚朋友问我现在英语是否有进步,答“无”,而且中文也大幅度退步了转眼间公众号写了三年,差不多40万字,居然也没能练出传情达意的中文。不过以前很期待自己很快到达某一点,现在则期待一直走下去。走的过程中所见之风景,比到达更让人心旷神怡。最近才明白,写的这些字,读的这些书,不过是自我救赎。在文字构成的世界里,一点点去拼自己的样子。有时以为自己是这样的,尝试去表达之后才知道并不如此。就像常常以为很爱,最后才发现爱得并不足够。爱有时被定义错了,常和“需求”混为一谈。当不需求的时候,我们还能爱吗?就像一个小孩子跑到我们身边,他(她)不会让我们的虚荣心有一点点满足,我们是否仍可以好好爱他(她)?爱又常常和恐惧为伍,当我们担心和忧虑的时候,往往就是witch hunt的开始。若你相信有巫师,就一定会找到可以被称为巫师的人。当我们恐惧小孩子的未来,无数巫师都被召唤而来。

人类可能因为解决不了内心深处的问题,才创造出很多说法,为现象贴上标签。即使标明了问题的种类,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得回到内心深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内心深处找到答案,才可以和Salem挥手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