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a0af364ecd1610f8.jpg)
.【第谷超新星】
按照张居正给小皇帝所做日讲仪注的安排,每月三、六、九日御门听政不用上课,其余的日子统统用来学习。小皇帝每天上两堂大课,第一堂大课学习的内容是《大学》《尚书》,这称之为早讲。早讲结束,有两小节课外活动:御览奏章和练习书法。忙了一上午,稍事休息之后则是午讲,此为第二堂大课——历史课——开始用的教材是 《通鉴直解》,这是一部以《资治通鉴》为主,摘选其他史书而成的编年体通史,为小皇帝专享的宫内读本。给皇帝上课称之为日讲,教学工作由六位才学兼优的文臣担任,其中不乏前朝的状元和榜眼。十来岁的朱翊钧,每天的作息情况大致如下:天不亮就要起床,在日出时分用完早膳便赶往外朝的文华殿读书,直到午讲结束,回到内廷才能拥有自己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790b5a140c13995f.jpg)
1572年9月24日,万历皇帝的日讲正式开课。11月8日,是农历十月初三,按照日讲仪注的安排,那一天是御门听政的日子,这一天大臣们奏议了哪些政事已经不可考,但是当天晚上钦天监的观察到的星象被十分清晰的载入了史册:
《神宗实录》(卷六)
(隆庆六年十月)先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出阁道旁,壁宿度,渐微芒有光 。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黄色,大如盏, 光芒四出, 占曰是为孛星。 日未入时见,占曰亦为昼见。是时,上于宫中见之,儆惧,夜露祷于丹陛…… 。按:是星历万历元年二月光始见微,至二年四月乃没。
这段文字解读如下:1572年11月8日,有客星出现在东北方,有弹丸大小,在阁道(星官名称)旁边,壁宿(星官名称)的度数上,它微微发出光芒,到第十九天,11月24日,该星变为橘黄色,大如灯盏,光芒四射,太阳下山前都能看得见,当时皇帝在宫中见到了此番景象,十分敬畏和惧怕,夜晚在宫殿的台阶上露天做祷告……编者按:这颗星经过万历元年二月起逐渐变暗,直到万历二年四月才消失。
这是明朝史料给于1572年这颗客星的最多的笔墨,在《明史.天文志》里只有一句话带过,而在皇帝的本纪里,则是根本没有提及。当然,钦天监会勤勤恳恳的记录到看不见为止。这颗星星给中国人的触动,可能只是皇帝一人而已。在皇权天授的年代,只有帝王才有权参与这种和天象的互动。 遇到这些异象怎么办,我们不妨看看朱元璋的言论,《明太祖宝训》卷四里记载: 吴元年二月丙午,太祖谓侍臣曰:“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故常加儆省,不敢逸豫。”朱元璋把天意说的神乎其神,仿佛一切都是老天爷的安排,但是他老人家同时又把话锋一转,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太祖曰:“天垂象所以警乎下。人君能体天之道,谨而无失,亦有变灾而为祥者。” 在太祖皇帝的谆谆教导下,小万历被客星弄的诚惶诚恐,连夜祈祷也就不足为奇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e05c63645dbc2f33.jpg)
在西方,这颗新星被发现的时间并不比中国晚,在11月7日之前,就被人陆续注意到。只是因为天气原因,直到11月11日晚,勤奋的星空观察者,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才第一次观察到了夜空中这位不速之客。那一天晚餐时分,他惊讶的发现在仙后座冒出了一颗从来没有见过的闪亮的星星。连忙问仆人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异常情况,众人纷纷称是。第谷不放心,生怕是仆人在阿谀逢迎他,于是第谷到路上拦住了一辆经过的马车,车上的那些人异口同声的说这颗巨星以前从未出现过。第谷这才相信了他的视觉没有欺骗自己,抑制不住惊讶之情,连夜开始了精致的测量和记录。
第谷1546年出生于丹麦的一个贵族家庭,在他不到两周岁的时候,被他的富豪叔叔绑架。因为叔叔没有后嗣,他特别需要找一个人来继承自己的万贯家财。开始,第谷的父亲是同意将儿子送给自己弟弟抚养的,因为第谷生下来是双胞胎,可惜孪生的哥哥还没有受洗就去世了,于是第谷的父亲就反悔了,不愿意将第谷过继出去。不得已,第谷的叔叔只能做出了绑架这样的行为拐走了第谷,幸亏第谷家兄弟姐妹多,第谷的父亲后来也就接受了这一现实。
1572年发现超新星的时刻,27岁的第谷就住在叔叔家的赫里茨瓦德修道院,那时候的北欧和英格兰一样,国王和贵族联合起来,没收了教会的财产,驱逐了修道院的教士,修道院成了贵族的私宅。第谷的叔叔,是和丹麦国王称兄道弟的贵族,实力自然非同凡响。于是,青少年的第谷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13岁就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法律,17岁被莱比锡大学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对天文学和占星术产生浓厚的兴趣。1566年的12月10,在一个教授的家庭派对上,第谷和他的一位堂兄就谁是最伟大的数学家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继而吵了起来,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决定在以决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纷争。后来的故事就尽人皆知了,12月29日的夜里,决斗中的第谷失去了他的鼻梁,余生都带着一个由黄铜做成的假鼻子。当然他和他的堂兄最后是非常绅士般的和好了,因为 并且第谷遭受的伤害是偶然的、公平斗争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28567e0a61558ac7.jpg)
也许是第谷戴上了假的鼻子之后,更是喜欢抬头仰望星空。 对于这颗让第谷惊奇不已的超新星,欧洲民众的反应不一,因为宗教的束缚以及根深蒂固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更多的有识之士在超新星问题上却非常眼光短浅。在保守的德国,是乡下人的提醒,才让天文学家注意到这一异常天象的。当时西方的宇宙观可以简称为水晶球模型:天空是一层一层嵌套的水晶球,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地球在中间静止不动,太阳、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处于7个不同的球面上运行,而我们夜空中看见的繁星点点的天幕,则是的完美的,一成不变的恒星天球层。日月星辰的运行,则是因为天使在推动着不同层级的水晶球在转动。 为了圆满地解释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学者们把天球层的数量一加再加,最后居然达到了56个之多。第谷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指出1572年11月份出现的这颗新出现的星星处于最外层的恒星天球层。这颗突然冒出来的星星,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在那里暗暗的宣告:恒星天里也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7355b2dc39bc37ab.jpg)
这颗星的1572年的超新星,位于仙后座,这个星座也比较好找,因为它是在北极点天顶附近,北半球全年可见,是一个M开口向着北极星的形状。在中国的古代星官图中,这一片属于王良、策和阁道星官,讲的是一个神人王良策马在阁道上飞驰的形象,所以大明朝记载这颗星在“如弹丸,出阁道旁”,即在阁道星官的一侧。因为地球的自转,星星同样是东升西落,所以《神宗实录》记载: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见东北方。但是有点错讹的是,在晚上八点以后,客星就在从正北往西下沉了,只有晚上8点以前的在东北方。客星见于东北方是晚上8点钟以前的事情,可能冬日天黑的早,古人休息的早,傍晚六七点就称之为夜也情有可原吧。
关于天空中为何会出现超新星的问题,在1930年,被一个印度人给算计到了!这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拿着一笔政府奖学金,只身一人前往英国剑桥留学。在几十天的大海航行中,他用纸和笔计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恒星演化的最终归宿不一定都是当时公认的白矮星,如果恒星质量超过一定上限, 它就会坍缩成中子星乃至黑洞。这个质量的上限为太阳质量的1.4倍, 此极限即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个叫钱德拉塞卡的印度裔美国人,后来成为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老师, 1983年,他因20岁时迸发的天才理论,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1572年这颗超新星的爆发,天文学家们根据钱德拉塞卡的理论,做出这样的推测:在仙后座方向,距离地球一万光年的位置,有一个稳定的双星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颗星一颗率先沦为白矮星,另一颗则沦为红巨星,注意,原本相安无事的双星,因为红巨星不断膨胀的特性,导致白矮星就能通过引力吸收这颗红巨星的物质,最后,吃成了一个小胖子,当它的质量达到1.4个太阳质量时(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立即坍缩,同时释放出引力能,“Bang”的一声就爆炸了,这就是超新星爆发的全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907acbdd38d993ed.png)
1572年十月里天上多出来的一颗星星,对蹲了六年大牢的徐渭来说是一颗吉星,因为万历登基大赦天下,那一年的年底他就获得了自由。除夕夜,他是在学生吴景长家过的年,有诗为证:
除夕通宵饮吴景长宅时久系初出
吴家兄弟解留客,镇江窝笋樱桃千。
饮我金杯三百斛,五更漏转犹未残。
我系六年今始出,宝剑一跃丰城寒。
登楼忽见梅花发,时有春意来珊珊。
醉馀皓首冲泥滑,欲跨白马呼银鞍。
*注释:宝剑一跃丰城寒,丰城这个词的典故是这样的,史书记载豫章人雷焕任丰城令时所得龙泉、太阿二剑,此二剑又叫丰城剑。所以,古诗词里,宝剑总是喜欢和丰城一起出现。
其实,一次超新星的爆发,预示着一颗恒星最后的疯狂,这真不算是什么好兆头。对当时大明王朝西南边陲的都掌蛮部族来说,1572年爆发的超新星就是一颗灾星:经过次年的一场刀兵劫,他们永远的消亡在川南滇北的群山之中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3332/1b810e705d8f56bc.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