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方广寺大钟铭文的大和尚,为何精通汉文,为解答这个疑问,不妨从汉字传入日本开始,来看看历史的本来面貌。
基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事实,日本人在使用汉字之前,日本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国家,或者说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地区更为准确。因为那时的日本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国家的版图,有明确的国界。当时日本的中心是现今的日本关西地区,即大阪、奈良、京都一带。
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有几种说法,即公元一世纪中叶说(东汉初年)、三世纪左右说(三国时代)、四世纪下半叶说(东晋十六国)和五世纪初说(南北朝时代)。无论哪一种说法,各有各的佐证,也各有各的缺陷,所以至今无定论。总而言之,汉字和汉语从东汉以来,渐渐东渡扶桑,并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字传入日本以后,古代日本人就开始使用汉语,自隋唐至明清,跨越千年。掀起了两次汉学高潮。
第一次是从飞鸟(538-710年)、奈良(710-794年)时代到平安时代(794-1185年),贯穿中国历史的隋、唐、五代、宋时期,时间长达数百年。由于隋唐时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执行对中国文化全面吸收的政策,促进了当时日本皇室与贵族对汉语的推崇和运用。
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日本的奈良时期,中国的唐朝),全书用汉语写成。以下摘录《古事记》序言的前几行文字:
臣安万侣言。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无名无为,谁知其形?然乾坤初分,参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斯开,二灵为群品之祖。
隋唐时期,以天皇为代表的王室与贵族阶层,学汉语的热情高涨。受唐诗的影响,应用汉语创作诗歌的高手也不鲜见。例如,日本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在夜宴时所作的
《咏月》
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图片来自网络751年成书的最早汉诗集《怀凤藻》,共收诗作117首,其中有不少佳品。62名作者几乎都是天皇、皇族、官吏和高僧。
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兴起了以五山(14世纪)禅僧为中心的禅林儒学。形成了汉语在日本传播的第二次高潮。
因佛教经典都是以汉文书写,所以汉学成为僧侣的必修课程。这一时期僧侣的日用文书多用汉字“骈文”体的四六文。要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禅僧不仅要学会写四六骈文,还要熟记许多经典、诸子百家乃至中国文学作品。因此,五山汉文学空前兴隆,其所撰的诗文也有与元明文人并驾齐驱者。
五山文学流派的创始人雪村友梅,公元1308年访元,曾被元政府怀疑为间谍,放逐西蜀约十年,获赦后返长安,公元1329年归国。下面是他在被放逐西蜀过秦岭时写的一首诗:
《偶作》
函谷关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
终南翠色连嵩华,庆快平生此一登。
后世认为,日本人雪村友梅的诗,即使是放在盛唐诗中,也不逊色。
通过以上的陈述,400年前京都南禅寺大和尚能为方广寺大钟写出佳作铭文也就不奇怪了。日本人对汉语的应用,并没有止于四百年前方广寺的大和尚,你知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诗句是日本人写的么?他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雕像至今矗立在东京上野公园门口。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只有100多年。可见,汉语对日本人的影响是多么的持久和深入。虽经过近代去汉字运动的打击,但超过1000年汉文的影响,已经深入日本人的文化血液,汉字和汉语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无法割断。
上野公园西乡隆盛像 来自网络 西乡隆盛雕像下的文字 图片网络1000多年以来的大部时间,汉语在日本生活中的地位总是和贵族、文化人紧密地联系着。曾几何时,熟练应用汉语,甚至是会背几首唐诗,都是高贵身份的标志。时至今日,日本的重要场所,如政府部门、寺庙、神社等的名称,以及大多数日本人的姓名,书写都严格地运用汉语。何人不想附庸风雅?
东京警视厅 图片来自网络三十三间堂门牌 图片来自网络 京都大学校门 2 日本人与汉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