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大多数人在职场中遇到困难难度来说,你大多数的痛苦纠结,都是因为混淆了事实和情绪。遇到事情首先第一反应是情绪,然后又将情绪与原本就不清晰的事情搅在一起,白白给自己增加许多烦恼。
01
有天一位朋友让我帮他写一篇文章。文章不难,我能力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在于我自己也特别忙,而他那篇文章又需要整理很多资料,要5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我内心想拒绝,但又觉得,这和我喜欢的品质“自利利他”相悖,因为他确实也需要一个人来帮他整理。于是就很纠结,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
刚好晚上微信聊天时,一位前辈说到他对事物的看法,我就拿着我这个问题去请教他。他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同时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长,在佛学上也颇有见解。
他开始和我分享他在处理这类情绪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分为3步走。
1.你对某件事产生第一反应时,你要瞬间分辨,这个反应它是不是情绪和杂念?如果是情绪的话是哪种情绪?用佛法里的贪嗔痴来对应,你是由于对自己想要的某样东西起了贪爱之心,并由此产生许多执着,或是因为这个现状不如你所想的那样而产生了憎恨心和厌恶,还是因为你自己愚昧无知导致看不清真相而产生了许多其他妄念?
2.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第二步,你要去关注这个事实本身。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由于你第一步先提前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所以这时你是可以从情绪中剥离出来,客观看待事情的。
3.第三步,在你找解决办法之前,看看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发心是否是自利利他的。
接着他又针对我的具体问题帮我分析。“你说你觉得很纠结。那是你的第一反应:情绪。不是事实。先不用管这个纠结,回归到事实。事实其实很简单。原本如果这件事情是你能力范围内的,能帮你就帮。但如果不能帮或者说你自己也有别的事儿,那就拒绝。”
三言两语,治好了我的纠结,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02
之后遇到问题,当我再按照这个思维模型去想时,发现它果然能解决我的大部分问题。这也如佛法里所说的,当情绪没有了的时候,智慧也就升起了。
如果说第一步和第二步,是教会我如何将情绪和事实剥离,以便能没有情绪,智慧的看待事情,从方法论的层面让我受益良多,那第三步这个 “自利利他”的自我审视原则,则是从人生高度上深深触动了我,并帮助我打开了心量。
我过去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要什么,这件事情我能得到什么,但自利利他的原则却促使我思考,这件事情我能创造哪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价值?
03
有段时间我和一个教育机构合作,原本是我交费报名他们的社群课,他指导我们实操建群。而为了帮助我们建群,他们会提供在微信群内的课程给群友。一方面大家能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扩大机构的影响力。是双赢的事情。
但很快我发现他们提供的课程大部分是偏鸡汤或成功人士励志演讲之类,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有用的,能激励人或某个点能提高人的思维认知。但我想做的群是专注于深度阅读的群,这两类人群其实是不匹配的。有群友跟我反馈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课程和群氛围。
我自己也很不喜欢。特别是在听到教育机构还打算不遵守约定,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往群里发新课程的时候。一开始我是生气的,甚至想把群里负责发课程的机器人清理出群。我想要有个清净的、深度交流读书群,大家一起推荐好书交流感悟就很好。
这个时候我的想法还是停留在,“我想要什么”。
但很快我意识到,生气只是我的情绪反应。事实特别简单,只需要分辨“这个课程是否影响到了你的群”而已。如果确实影响到了,那从自利利他的角度来解决的话,建群的初衷是为了给爱读书的这部分人群提供价值,不妨问问群友,如果大部分群友觉得有价值的话,那继续课程当然就很好。如果大部分不喜欢,一小部分人喜欢,自己又想仅仅想建和自身风格相符的群的话,那不妨将这一小部分想听课程的人,介绍到能听课的群里去。然后再和教育机构说清楚你的想法。
04
所以事情只是事情,是客观存在,意义都是人赋予它的。当情绪和事实混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仅容易陷进情绪里看不清真相,还会被情绪引导着往错误的方向走去。甚至最后变成是为了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而我再回过头来想想佛法里常说的“悲智双运”,原来这位前辈真的是在践行他所悟到的道理。剥离情绪观察事实,是智慧,从自利利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慈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