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浸在这本书中,此书如夏日的一缕清风,读后令人神清气爽。
费勇著每个中国人都认识陶渊明,但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陶渊明,甚至有人对陶渊明产生了误解。我之前一个学校的老师,就大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贻害后人,他认为陶渊明不尊重领导,活该在官场混不下去,实在让人无语。
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中学课本认识陶先生的,“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通过课本认识的古代老头儿多的很,但即使是在这些古代老头儿中,陶先生也一定是个特例。
古典诗论讲究“诗穷而后工”,于是有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但轮到陶渊明,你似乎不能这么说。没有人逼得他走投无路,他不过是因为“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然后挂冠而去,一路上高兴地很,“风飘飘而吹衣”,恨不得一步就飞到家门口。
家里是什么样子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家里干什么呢?“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当然,除此之外,他也干点农活,不过是“草盛豆苗稀”罢了,但是比混迹于污浊的官场好多了,你敢在在堂堂官府乱“啸”吗?
那陶渊明穷不穷,当然穷,穷的连酒都喝不起。但这穷路不是陶渊明的穷途。相反,过田园生活才是陶渊明真正愿意去走的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途,也释放了自己的诗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陶诗大多是他离开官场之后所作的,如果老陶不去种田,中国人就没有桃花源了。
况且,陶渊明离开官场,转身而去,去过的是农夫式的生活,而不是像介子推那样隐居到山里面谁也不见,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要知道,在古代,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除了做官那就只有回家种田,所谓“耕读传家”就是这样来的。不像现在,不去考公务员,你还可以有很多路可以走。
那么,做个农夫就真的是陶渊明想做的吗?不一定,只能说他更不想做官罢了。在东晋到南朝的那个时代,朝代更迭很快,领导人换的也极其迅速,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一辈子可以看到好几次国家改天换日,这是在汉唐这样的大朝代的老百姓所不能想象的。那么作为读书人就会比较迷茫,我到底是选择忠于前代,还是为了糊口放弃名节呢?再一想,即使是前代的那个朝廷也是从前前代家娃娃手里夺过来的,所以就凌乱了。因为古代人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圣贤第一讲究的就是忠,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陈情表》里面的李密就是一个活典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就像杜甫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一样,陶渊明想必也有这个梦想,要不然他也不会“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且他还在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手下干过,前途还是可以的,但陶渊明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我的理想不能通过这份工作得到实现。那就走人呗。
于是陶渊明去做农夫了,虽然穷,虽然也是因为自己不适合当公务员而迫不得已的,但是至少田里的这份活自己干的舒心,可以喝喝酒,做做诗,弹弹琴,还可以虚构一个桃花源,挠的无数后人心痒痒,顺便名垂千古——当然老陶一定没有这么想,否则就不可爱了。
所以,你看,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谈论陶渊明,甚至有些人一穷就自比陶渊明,说实话有点恶心。老陶可是在最高国家领导人身边干过,只是人家后来不想干了,你行吗?人家后来回老家种田了,请问你有田吗?穷困是陶渊明选择田园之后的一个意外结果,要是放到今天,老陶搞不好通过机械化种植发家致富然后上了某TV也说不定呢。
当然,更多人谈论陶渊明,是在羡慕他的选择。当我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工作中得不到体现之时,我敢不敢去追求另外一种选择呢?当现有的工作在腐蚀我的灵魂的时候,我敢不敢抵抗住金钱的诱惑,勇敢的从头开始呢?当然现代人会有更多的压力,比如房子,车子,孩子,比如,你根本没有田。
但这不是借口。木心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是在说太多人因为世俗的羁绊而不能随心所欲,古往今来,只有一个陶渊明做到了。叶嘉莹先生说“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其实我倒想问:老陶自己这么认为吗?想做陶渊明,不是要有壮士断腕的悲壮,老陶可没有那么悲情,人家在田里过的肆意的很。如果学老陶学的很痛苦,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那简直是丢脸。老陶即使从棺材里爬出来,也会说“不关我的事”。
每一个读过陶渊明的人,都应该活的更加轻松,更懂得如何遵从心灵的需要,都能喊一句:嗨,老陶,你好哇。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