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有一本很特殊的书,《海子经典诗歌》,那是大学时候买的。记得当时似乎要写一篇关于当代文学的论文,我选了海子,然后网购了这本诗集。论文内容完全不记得了,但这本书随着我大学毕业,带到了家里。又经过了研究生、找工作的阶段,我虽未曾忘记这本书,但这几年我翻看这本诗集的次数屈指可数,它早已落满灰尘。
我从未自诩为文艺青年,但我确实很喜欢看书,而且我曾盲目的觉得,读诗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人们公认的好诗,不读没有道理。于是,在有了这本《海子的诗》之后,我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背一首。记得那时是大三,我在进行考研复习。每天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我都会选一首海子的诗,默默的背诵。那时候觉得没有什么,现在想想,在拥挤的图书馆,周围的同学都在做四六级英语卷子,狂刷政治习题,或者在艰难地解答高数难题,而我的面前居然平摊着一本《海子的诗》,并且在——背诵!这样的场景一定非常古怪。所幸当时的我非常傻,否则我至少也应该选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
写到这里,你也许认为我现在一定对海子的诗烂熟于心,张口就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记得背诵海子的时候,我总是很困,但我一直坚持,因为我固执的认为,我的阅读经验里一定要有海子。但是过了那个阶段,我再也难以清楚的背诵一首完整的海子的诗。同样的傻事还有一件,我曾在图书馆一楼大厅里,独自一人捧着一本《千家诗》,大声的背诵。只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应该背的。但同样,时隔几年,我很难再记得里面选取了什么诗。
当然,我还曾干过许多其他类似的傻事,这些事之所以“傻”,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是我觉得“应该”做的,而这“应该”的标准来自于别人的评价标准,所以,它们并不是我真心喜欢的,至少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如果说的更俗一点,那就是,那样的阅读过程是非常功利性的,而真正的喜欢一定不具备世俗意义上的“功利”。就像网络上流行的段子,高中的时候,我们个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大学四年一过,我们会忘记那时候所学的大部分知识。这段子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机制,但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任何功利性的学习都是很难具备持久性的。最直接的一个证明即是,记忆力是骗不了人的,我们无法自欺欺人。高中所学的知识是为了上大学,这个目的达到之后,你自然就不会再持续进行以前的学习了。对那时的我而言,读海子同样如此。人们公认海子的诗好,于是我坚信我必须要读,不仅读,还要背诵。现在想想很可悲,中国进入近代已经这么多年了,文科狗学习的方式还跟解放前没有什么两样,一言不合就开背,深信把所有的字句刻在脑海里才是正途。那时候,我远远没有明白,诗是不能背,甚至不能读的,诗只能看。好诗更是如此,否则就是辜负了好诗。
所以,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功利的阅读没有任何好处。
15年的时候我喜欢上木心,这次阅读之旅非常惬意,原因在于我没有带着功利的心态。15年秋季的时候,一位同学介绍我看《文学回忆录》,我在图书馆借了上册,看了后非常喜欢。尤其是其中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让我大开眼界。遂去寻下册,未料竟然尽数被借出。与同学说及此事,同学说木心很火,大概大家都想一睹真容——作品的真容。然后我上网,才知道有《从前慢》这首歌,因为我平时不太关注八卦,所以到那时才知道,原来有很多网络大咖都推荐过木心的作品。后又查先生的生平,更觉好奇。索性购买了全集,冬日里幽居家中,一本一本读下来。如先生所言,“纯正的艺术常让人头昏脑涨”,读完全集,我未尝不是如此,于是搁下。16年上半年倏忽而过,人生经历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论文答辩,毕业,找工作,奔波于几个地方。近日终于有空,重又阅读木心,最先开始的是《爱默生家的恶客》,记得去岁读时,倍觉苦涩。苦涩的原因在于当时急急想一览先生作品的全貌,遇到这长长的文章,很是苦恼,甚而因此跳了一些段落。但没想到的是,今次阅读,却极为顺畅,大有清风拂面的感觉。忽而想起陈丹青的话,木心的作品能给人一种心静的力量(大意,原话记不清了),这次我是确然体会到了。更体会到即使是微小的功利心态,也会妨碍欣赏真正的文学作品。
所以反思这次阅读过程,最关键的一点是,祛除功利心态去阅读文学作品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单纯的好奇与求知也是功利,但在这里把这种意义上的功利性排除在外,否则这篇文章就没有意义了。再去追溯这几年的阅读历程,忽而发现这大概是我在阅读上的进步。上研三年,不能说读了多少书,但确实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读了想读的书,眼界也因此开阔不少。大学的时候,与旁人无异,目光总盯着英语单词,专业课本。考研复习时更是只看备考书了。上了研之后才知道,学校是不发书的,想读什么全凭导师推荐或自己摸索。三年间,除了本着专业精神读了不少专业书,更时不时的摸个鱼看了许多“闲书”,对于摸鱼的举动我曾经很忐忑,但是自从决定不考博之后,还是觉得这种阅读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走入社会之后,研究生阶段所培养“半专业”的你,其实还是不太能适应较为浮躁的社会,也许,懂的多点、杂点,会更占优势。但是,话题转回来——当年行走在图书馆一排排巨大的书架缝隙之间的时候,你又如何会知道此时自己读的书是否会给日后的工作加分呢?所以,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上面所说的——尽量不要带有功利性的去读书。最直接的一个道理是,这样最起码你能记住书里的内容。否则,你也许会经历我从前经历过的一次尴尬现场:
“我背过海子的诗呢!”
“真的,背个来听听?”
“额……面朝大海……”
对不住海子,也对不住自己。
但是,最近我又开始看《海子经典诗歌》了。机缘来的非常偶然,只是在伏案工作了很久之后,目光所及,看到这本诗集,取下,翻开,第一首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第二首是《亚洲铜》,第三首是《祖国(或以梦为马)》……我看到当年用铅笔在书页上划的斜杠和标出来的韵脚,当年的我完全在用读语文教材的方式在读海子啊!我生出一种悲哀。因为这本应该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年幼的时候,你应该凭自己的天性去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形成纯正的阅读品味之后再去进行理性的选择。而我的阅读过程却是相反的,我总是“被选择的”去读一些公认的“好”作品,然后在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再从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但我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在这个夏天,我重又发现海子的美,我会慢慢的看,任凭万千思绪汹涌,始终一言不发,不会跟任何人说“我又重新开始读海子了……”,因为我从未真正读过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