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德来餐馆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作者: 终南山雨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2:41 被阅读208次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乍暖还寒时分,竟不觉重阳将至。

    白日里泡上一壶菊花茶,茶香扑鼻,秋思渐起。不知不觉间案上的诗卷已被自己翻到了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这是他晚年在重阳节当天登高望远,与友人痛饮菊花酒,写下《九日龙山饮》第二日,再次饮酒时作下的诗,之后不久,他便溘然长逝。

    思绪被诗中的情感牵引,不禁回忆起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传奇坎坷的一生……

    年少便头角峥嵘的李白满怀鸿鹄之志,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所以他最终决定离开家乡远赴长安“以平交王侯”。

    然而屡次上荐却不得用,令他颇为失望,原来即使是在圣主治下的盛名时期,也会有怀才不遇的遗憾,不禁感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虽然求仕途中历经坎坷,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行路之难他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面自我鼓励,一面积极向有识之士举荐自己。

    兜兜转转数年所幸在他42岁的高龄得以面见玄宗,横溢的才华也得到玄宗赏识,被授予了“翰林学士”的爵位。然而好景不长,他渐渐发现自己的这个官只是个替皇帝闲时吟诗作乐的“闲官”,上不得要下不得劲,英雄无用武之地,这让他迷失在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恼与烦闷之中,只得终日以酒浇愁。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但现实的残酷远不止这些,随性洒脱,求真务实的李白,与这虚荣贪势、阿谀奉承之风日益盛行的官场显然格格不入,他看不惯那些官僚作风的人,那些人固然也看不惯他的自持清高,恃才傲物,这样长此以往便给他招来了不少人的妒忌和不满。

    他也因自己在玄宗宴会上所作的《清平调》被斥为映射贵妃,加上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而被玄宗冷落疏远。

    曾经“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的万丈豪言仍犹在耳,如今却只剩“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挥涕且复去,侧怅何时平”的万般无奈与失望,他最终怅然离开长安。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后来的几进几出则如昨日黄花般再难被重用,在地方上讨来的几个闲差也不过是因为别人喜欢他的诗词才华而非政治抱负。彼时他已是知天命之年,鬓发渐白,胡须长留,即便满腔热血仍犹在,奈何报国无门,栖身无地。

    再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也让他彻底远离了政治,抱憾而终。

    安史之乱后,当时走投无路的李白被举荐在永王李璘幕下任职,后来李璘举兵谋反被捕,他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虽然后来遇到大赦而得以归还,但也因此被当政者所忌讳,晚年穷困潦倒又疾病缠身的他不得不投靠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冰阳。

    《九月十日即事》这首诗便是当时在涂山的他重阳两次登高望远,与友饮酒后作下的。借问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心中的极度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在感慨自己这坎坷不幸的一生,似水年华,这样的愁绪在重阳节这样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深重难解。

    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凭借他的惊世才华在怎会没有一番作为?但是这样的遭遇也并非全是不幸,虽然追逐一生仍未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他在诗坛的地位却是无人可替代的,他的才能得以被另一种方式展示,流芳千古,至少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他曾在病榻上把其一生所作手稿交给了李阳冰,后者也是不负重托,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芳于世。

    一首诗读罢,意犹未尽,一段怀古追思作罢,无限感慨。在此重阳佳节,追忆致敬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同时也愿我们能像他一样,即使平凡一生,不忘初心,勇敢追逐心中向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阳读《九月十日即事》忆太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pz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