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优秀作品荟萃 教海文荟语文教研
像雷夫老师那样教写作(3)

像雷夫老师那样教写作(3)

作者: 一未_ccd2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7:02 被阅读27次

    评估写作,随时随地进行

    “我们班从不轻易放过任何评估写作的机会。”雷夫老师如是说。连同事写给他的一封咒骂信,他也能“帮每个孩子复印一份,请他们针对写作进行讲评”,让学生从中获益。我从中得到启发是:应随时随地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而不只是在专门的写作课上进行。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语文意识,写作意识。

    阅读课上进行。有一次,教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有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这一句的大体意思。一个学生回答: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不需要回去。学生的理解欠妥,表达也欠妥。“‘呼呼吹着的风’可能是什么风?”我问道。“大风、北风。”学生抢着说。“‘哗哗下着的雨’可能是什么雨?”“暴雨。”“大雨。”“雷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不是“‘斜风细雨’”。联系前面几句想想,‘斜风细雨’是什么季节的风、雨?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谁再来说说?”

    “风轻轻地吹,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你的脸庞。雨又细又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是春风拂面,细雨如丝。”

    ……

    习作赏读时进行。本学期开学初的第一次“每周作文”,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元宵节的素材来写,如逛庙会、做汤圆、放孔明灯等。

    我找了几篇稍微写得好的作文,如程雨的《做汤圆》,谢元的《长寿面》,周霈的《放孔明灯》,在班上朗读,边读边评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

    我只得又揪了一点点糯米粉团裹在破了的汤圆上,使劲地搓,可搓来搓去怎么看都不像汤圆,而是像一个揉得皱巴巴的脏纸团。——程雨《汤圆“三部曲”》

    这里的“揪”、“裹”、“搓”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对做坏的汤圆的补救,十分传神,是一个细节描写。外婆乐呵呵地问:“元啊,要不要再来一碗?”我一边摇头一边打了个饱嗝,说:“不能再吃了,一会儿还要吃蛋糕呢!”——谢元《过生日》

    此处,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准确再现了慈祥的外婆,天真的“我”!提示语关注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爸爸松开手,孔明灯带着我的愿望,随着微风飘飘悠悠升上了天空。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孔明灯越来越高,越来越小。在漆黑的夜空下,仿佛一颗闪烁的启明星,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周霈《放孔明灯》

    “越来越高,越来越小”细致入微写出了孔明灯升天的变化;“仿佛一颗闪烁的启明星”这个比喻贴切地传达出“我”对孔明灯的喜爱!细节描写!

    …………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细节描写有了初步的感受,认识到细节描写并不神秘。细节是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传神的动作,一句体现人物性格的话语,一处独特的声景描写……

    第二周的“每周作文”中,有一部分悟性高的学生就开始运用细节描写了。

    日常生活中进行。周五进行了广播操会操比赛,我们班得了高年级组第一名。素有“小广播”之称的王钰,刚踏进教室就亮开了嗓门:“我们班凯旋归来啦!”正在教室批改作业的我听了说:“凯旋意指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既含有胜利的意思,又含有归来的意思。用了‘凯旋’再加‘归来’,这叫什么?”“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同学们叽叽喳喳说开了……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还有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让孩子们多读作文选,多仿写作文选,导致孩子们谈“作”色变。像雷夫老师这样教写作,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并在写作方面不断进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像雷夫老师那样教写作(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x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