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师范大学每天写1000字心灵之音
[共读第一篇]厘清语文特点,打好“精神底色”

[共读第一篇]厘清语文特点,打好“精神底色”

作者: 清溪书苑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11:15 被阅读144次
    Andre Brasilierc 【法】

                                                                                                                  —— 读张秋玲《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有感

    开学第一周,刘恩樵导师给我们星火教师推荐了一篇有份量的学术论文——《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秋玲教授,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期。张秋玲教授开篇揭示了语文教育现状:“自1902年独立设科以来就在无数的责难与诟病中蹒跚前行,至今仍饱受苛责,学科尊严在一轮轮的‘少慢差费’‘咄咄怪事’‘误尽苍生’‘祸国殃民’等愤激言辞中消失殆尽。”由此得出根本原因是“教学中传授的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她认为要想厘清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要从外在视域与内在视域两个视角进行辨析。

    把语文学科置于学校课程的外在视域,考察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时,张教授归纳出语文学科的关键属性有三点:一、“言语运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属性;二、“内隐性”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固有属性;三、“不确定性”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独特属性。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张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进行阐述,理解起来尚不大难。再联系自己的阅读与教学实践来理解,感觉更为容易些。

    张教授认为“言语运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属性。这一观点与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是基本一致的。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张教授认为“内隐性”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固有属性。这是相对于数学、历史等可以直接呈现教学内容的学科来说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呈现,它是隐藏于教学材料之中,需要老师解读教学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提取出来。这样一来,要想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前提条件是教师要能够独立的多角度的研读教材,从单元目标、文体特征、动机背景、语言形式、文本语言、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悟课。当教师对文本用心精读,深入了解其中涉及的文学知识,以及课文牵连出来的课外知识,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教学内容的确立自然也就不难了。

    张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还具有“不确定性”。结合个人的阅读和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确实如此。这一方面源于教材的多义。文字代表的语义本身就具有模糊、多义和非逻辑性,作者在使用这些文字表达思想时本来就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多元的解读,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代因素、个人经验、生活积累、理解方式不同都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个差异,学情不同,教学内容的确定也要有所不同。就拿我任教的两个班级来说,同样教学一首诗,在实验班的教学时我会考虑适当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同作者或同主题的诗歌让学生对比阅读。而普通班的同学底子薄,就尽量紧扣这首诗来进行教学设计。个人认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理念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基于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才会取好的教学效果。

    从内在视域内来审辨语文学科特点,张教授归纳出这样三点:一、言语是思维结果的可视化外显代码;二、借助言语结果学习语言规律;三、言·意互转的立体层级结构。这部分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说,学术味更浓一些。字面上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但是反复读之,再结合引文资料来理解,还是能读得进去的。

    张教授认为语文学科有别其他学科的课程价值就在于“言语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习应回归语言所属民族思维方式的培养。张教授引用调研中一位高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反思,来批判现今语文教学深陷奉课文为圭臬,教课文如《圣经》的困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可是现实在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拘泥于教教材的内容,没有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言语和思维的训练,导致生命自我的言语思维缺位,这值得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深刻的反思。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张教授认为应该借助言语结果学习语言规律。她借用梁衡先生的文字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强调语文学科要教给学生三样东西: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这其实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性学科,打好语文基础。同时语文教育还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影响一生的思想教育,并且借助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美的标准和美的表现规律,学会欣赏美,并能用文字来表现美。

    把知识、思想、审美融为一体的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极力去追求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言语运用”,即开展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审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近来研读了余映潮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的相关著作,感受最深的是在两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中,都特别重视学生的积累,重视言语活动的开展,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张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言与意”相互转化的三层级立体结构,在“课文—语文—生活”之间建立起了学习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厘清应立足哪一个层级进行教学,不同的层级的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不同功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情,研究课文,既教文本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要把教学价值最大化。

    究其根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文本,研究学生,重视“言语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借助语言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敏锐而开阔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笔者作为普通一线教师,平时读这样的学术论文有些偏少。初读时折服于张教授深厚的学术素养。细读之后,感觉自己今后要多涉猎一些这样有深度的文章,学会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思想和活力。善于借鉴和吸纳,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为孩子的一生打好“精神底色”。(水之湄mm发于10月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第一篇]厘清语文特点,打好“精神底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bt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