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笑话,说一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说:“这几天我感觉心情很压抑。”咨询师说:“嗯,你感觉很压抑。”来访者又说:“我有时候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咨询师说:“嗯,你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来访者走到窗前,说:“我真想就这么跳下去!”咨询师打开窗户,说:“扑通!”
笑话当然不是真的,而是前辈咨询师在帮助新手咨询师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同理心、避免机械操作的教学手段之一。笑话中的咨询师,只是把同理心当作了工具、而并非真的怀着深切的人性关怀与来访者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达到助人效果。
同理心又翻译为“共情”,最早是由罗杰斯提出的,罗杰斯给它下的定义是:带着情感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到对方的内在参考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状态。如果失去了“好像”,就变成一种认同、而不是同理心。
用通俗的话来总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点类似中文里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但又比这些状态多了一份持久关怀、冷静觉察和理性边界。
在一次企业高管培训中,一位人事总监分享了他多年前的一次经历——一位老员工,有一天突然情绪激动地站在办公楼的窗前,说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听他说话,他要跳下去一了百了。所有人都不敢靠近,情急之下,这位总监抓起一支笔一个本子,在与老员工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蹲下来,说:“我知道您心里一定有很多苦,没有地方说,您有什么想法和要求,都可以告诉我,我一定全部记下来。”老员工一顿发泄,总监真的一边听一边回应一边分秒不停地记了下来,最后,老员工突然“哇”地哭出声、靠着窗户瘫坐了下来,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总监问我:“林老师,那个时候我没有学心理学,只是凭着直觉做的,不知道算不算同理心?”我很感动地告诉他:“您用整个身心来倾听那位员工,发自内心关怀着他,同时又尊重了他在那个时候的需要、没有试图靠近他和否定他,这是最深和最真的同理心。”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同理心这个词大家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但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应用呢?
在《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本书里,我给大家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林紫妈妈花园经常组织亲子岩降、攀岩、探洞等心理自然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很有挑战性。有一次,大家正要攀岩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即便如此,大多数孩子仍然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要完成任务。可是,也有几个孩子,因为害怕而想要退缩。
这个时候,他们的妈妈有不同的反应,第一个妈妈说:“有什么好怕的?上!”第二个妈妈说:“你看比你小的都上去了。你怕什么呢?”第三个妈妈说:“加油啊!如果你能上去,回去我就给你买冰激凌。”这三位妈妈看上去都在鼓励孩子尝试,不过结果会怎样呢?
第一个妈妈一句话就否定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当孩子被否定时,就很难面对问题。第二位妈妈想要以小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反而会让孩子认为:“你看,我的确是不行,连小孩子都不如。” 第三位妈妈给了孩子一个甜蜜的诱惑,这个方法可能有效,但带着诱惑,往往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