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其中对于“恶得为恭俭”颇有感触,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作为一个君子,就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所以,恭俭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重要的形象与人们心中美德的表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修养与自律,懂得与人为善,懂得谦恭,这种美德是人人都喜欢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不是随便可以装出来的,比如:说一些好听的话,装出一副职业性的笑容可掬的样子,其实内心充满欲望充满狰狞充满不和谐,这些都是问题!真正的“恭俭”,孟子认为应该是谦虚恭敬但不会侮辱他人,勤劳节俭但不会去抢夺他人的东西、占他人的便宜。
原文如下: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大意是:
孟子说:谦虚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勤劳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有些国君专爱侮辱别人,抢夺别人,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又如何能做到恭和俭的美德呢?恭敬和节俭这两种美德难道就凭说句好听的话,陪个笑脸就能办到的呢?”
个人看法:
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让人感觉到一个真正君子的内在的修为与外在的形象的和谐统一、进退自如、让人充满尊敬,同时又与人为善。所以孟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进一步对“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做出一个重要的阐述,如果说“温良恭俭让”只是作为君子本体内外修炼,那么“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则把君子的行为放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界限的认定。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已经不仅仅在外表上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样子,比如说一些好听的话,做出一副笑容可鞠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却在损害他人的利益,既侮辱他人,又抢夺他人的实际利益,这样的人已经称不上君子了,已经越界了,这种人我们一定要小心。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做一个有原则有分寸的君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尤其在与客户、朋友交往中,既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又能够做到“恭则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就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发现人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装”,装“清高”、装“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层次多高多高,素质教养多高多优秀,别的人层次多低多低,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恭者侮人”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人基于利益需要,装出一副笑容可鞠的样子,实际上都是一种礼节性的职业微笑,内心并没有强烈的热情与愿望真心为他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这种行为就是“俭者夺人”的嘴脸,很可怕!所以,孟子对人性的研究非常到位!在孟子看来,内心始终保持善良非常重要,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31:恶得为恭俭?
2018-10-2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