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得事实真相,就得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无论是写方案、编规划,还是做决策、出措施,都需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用真实情况来定位,不能只听汇报看材料,有时候一半的真实比全部虚假更可怕。
人物介绍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才兼文武、功盖孙吴,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所取得的显赫功业,更要认真学习他谋略周全、求真务实、敢于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商鞅在离开魏国前往秦国求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历时三月、深入秦国各县、走进秦国山野乡村、沟沟峁峁,与老农、老兵了解情况,倾听基层最真实的诉求,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关于秦国真实情况的材料,为以后在秦国进行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严谨细致、不搞走马观花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那我们来看看商鞅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下基层的调查研究到底有很卓然之处。
轻车简从,走访秦国基层
商鞅认为: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产生的,大行赖独断,不赖众议。深访山野,啧啧众议只会关注行止妨碍心神,而无助于明澈的思虑。前呼后拥、人嘶马腾,听不到真话,就意味着得不到真实情况,那这种调研无疑是劳民伤财、误国误民。所以,商鞅在秦国招贤馆领取旅行物资之后,便开始了为时三个月的穷游,秦国的国土当时是由原秦国河西之地,渭河平原、泾水平川、商於之地、陇西故地等几部分构成,商鞅对以上地方逐一踏勘,对其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物产田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多方了解,与之前在魏国时对秦国的情况认识对照校正,重新得出新的感知。
发现问题,重视归纳梳理
他发现:
1、汤汤渭河两岸盐碱现象十分严重,根本没有起到灌溉两岸、富裕民众的作用。商於之地更是穷乡僻壤、土地贫瘠。陇西故地由义渠等少数民族控制,只是秦国名义上的国土,无法获得丁壮和税赋。
2、秦国的最基层是穷、脏、乱。连年的战争对人丁损耗严重,恶劣的自然环境土地产出微薄,民众吃不饱。秦国中央对地方管控程度极低。秦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的是井田制、隶农制,生产方式落后。三农问题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不能忽视的问题,三农不安,天下不宁。不能安居乐业的民众对政权的向心力是很低,忠诚度是很值得怀疑的,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堆干柴。
3、他听到“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作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的民谣,其实民谣就是民意,斩敌立功,不能当官、没有爵位,老了残了没有保障,当兵从军没有吸引力。一支不代表最广大底层民众利益获得不了他们支持的军队,它就是国王诸侯们的雇佣军。军无士气,焉能有战心,没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国家安全何从保证。何况,秦国与东方强国魏国、韩国、楚国领土接壤,可谓危机四伏。
强秦九策、治病就要治病根
商鞅认为:牵牛要牵牛鼻子,治病要从根上治,任何学说、理论、观点能解决问题,他就是值得采纳,固步自封是用不得的,瞻前顾后、狐疑犹豫也是要不得的,当然,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改革的力度上、操作上是要讲究策略和技术的,当然,改革的定力和耐心也是很必要的。改革必须给广大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这个问题容不得半点忽悠。要有把负担留给自己,把好处给改革的拥护者。
商鞅在给秦孝公提出自己的改革对策之前,先进行了两次策略性试探,查看这个改革担当者的心性禀赋、国政见解。战国那是一个人才流通很开放的时代,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他给秦孝公提出的强秦九策之中,第一策就是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对策,要让无地民众变成自由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激发民众生产生活的热情。第二策就是军爵制,杀敌立功,就应该当官获爵,要让耕地打仗成为出人头地、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如此两策一下子抓住了秦国最广大民众的心,获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他们成为改革的最坚定的基础。秦国的改革真正代表了这些人的利益,他们辛勤耕作,战场搏命不仅是为了朝廷更是为了自己。当这些最主要的问题解决后,商鞅后面依次推出关于实行最公正无私的法制治国模式、移风易俗扩大兵丁来源和纳税主体、建设国家常备军新军、提高中央对地方管控能力的郡县制等一些列改革措施。
秦孝公、商鞅这一对闪耀着光环的强君明相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翻天覆地,革故鼎新。强秦不在是一个词语,它成为了一种现实拥有。
结语:这是一场行之有效的成功的真改革。这次真改革的前提是一次认真细致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代表民意的调查研究。这次真实有效的调查研究来自商鞅正确的思想认识和真想干事创业的人生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