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是古今第一兄弟,他们不念及别人的错误,自己的内心就没有怨恨。
别人伤害了我们,我们选择揪住不放以怨报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其进行言语攻击,把对别人不当的行为和缺点的怨恨聚集在自己的精神中,使之成为毒素,伤害自身,是非常不明智的。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
真正让我们怨恨的真的是别人的缺点么?我们真的有苛责他人的道德优势么?
这要叩问一下我们怨恨的初心,我们究竟是依照什么目的来行事的?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我们为什么有诸多怨念,因为我们的初心是为一己私欲,目的是为了强迫他人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我们怨恨别人,不一定是别人真的做了什么违反天道的事情,但一定是做了不如我们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义正言辞的怨恨指责他人时,我们背后的原因并不真的那么高尚。
怨恨来自个人受阻的利益,却装成来自不得伸张的集体道德。因为不把自己打扮成有道德优势的一方,就缺少埋怨他人的资本。所以不要把怨恨上纲上线推向道德制高点,其实不过是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允许。人类是上帝的一个低配置、多BUG产品,出厂后,上帝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人生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人类可以提升、修正,日臻完善。所以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抱有允许的态度,一方面这是他人修炼的机会,我们没有资格抱怨。同为有缺憾的人类同胞,我们应该共情体谅,希望人类这个群体都能越来越好。不管不顾的说出实事指出缺点并不难,难的是看透不说透,更难的是面对艰难的世道和脆弱的人性,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给他人慈悲宽容。对错真假有时候真的没那么重要,认为重要是想体现自己有分辨的能力,认为不重要体现的是慈悲心。悲是世间万物的命,慈是世间仁人的心。
另一方面遇到这个有缺点的人,也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安排他来修炼自己无怨不愠的心,我们反而应该心怀感恩之心。“躬自厚而薄于人,则远怨矣。”要求自己严,期望别人宽,自然而然就远离怨恨了。允许就是要做到课题分离,看到别人犯错,我们应该“见不贤而内自省”“恶不仁者”“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问问自己能不能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不重蹈覆辙,这比指责抱怨他人要有价值的多。
允许不是让放过他人的错,而是成就我们的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