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说到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我们一般会告诉学生“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是窑洞”,而课堂上一提到窑洞,学生也会脱口而出说出黄土高原。
久而久之,不加深究的我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呆板印象——陕北的窑洞,陕县的地坑院。但这两年在叶县附近闲逛游玩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中原腹地也有窑洞!虽然都已经废弃,但破败的景象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某些人温馨的家。
第一次发现是几年前和灵、霞一起去禹州红石寨游玩的途中,经过一个藏在山中的小村庄,停下来休息顺便在村中转转。除了发现了古树、集水的房顶等,还发现了废弃的窑洞。那是一处相对较开阔的平地,有着残垣断壁的院子,院外有需两人合抱的大树,窑洞的前墙是砖结构的,房间较多,可以看出当年的这户人家应该是村中的富裕人家,且在村中有一定的地位。院子里到处堆着破烂家具,坍塌下来的泥块、碎砖、断粱椽等,无处下脚,并且周围也没有当地人在,也没有进去进一步观察其结构。
扈阳村放弃窑洞第二次偶遇窑洞,是今年春季。大家都知道今春防疫的形势是多么的严峻,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防治下,疫情有了很大的缓解,但依然不可聚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所以也就周末的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在一个春季的周末,驾车去野外散心,带上小铲子和塑料袋,准备顺手挖点黄花苗(蒲公英在当地的叫法)凉拌了吃。本无目的,出门向北,边走边商量,最后决定沿着去紫云书院的路,就在半道可以停车的地方停留下来,上山寻菜。这条路是G311襄城县至宝丰县的一段,大多路段两侧是低山,夏季草木葱茏。当时的时节还早,正是桃杏梨花怒放的时候,山上很多草木还没有大肆萌发,有点儿冷清。行至雷洞中桥附近,看景致不错,寻宽敞的空地把车停好,沿蜿蜒小道向山中进发。野菜没寻得几棵,却在路边发现了挖土为穴的印迹,看形态是一孔窑洞,旁边是刚刚开挖不久的一个三角形的洞口。窑洞口有半截土墙封堵,有一米五六的高度,其前的空地上,乱七八糟的堆放着树枝秸秆,不容易靠近。
G311雷洞中桥附近的窑洞再次遇到窑洞,是两天前在定王陵妃子墓所在的村子。入村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几处遗弃的窑洞。这几处窑洞上方的土层并不是很厚,郁郁葱葱的生长着低矮的植被。窑洞外露有米来宽,都是石块打基、青砖砌墙,屋顶铺着草和土的混合物,有半尺多厚。恰遇一位村中人带在外地求学的女儿来游玩,攀谈之间得知,窑洞人家都已搬到下边村子里居住,这里也就荒废了。谈到定王陵的现状,说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家那口子指着窑洞说收拾好了,游客中肯定有人愿意居住。那位父亲深有感触,说这里山清水秀的,如果有钱开发,会是很不错的旅游地,而这些窑洞冬暖夏凉,做为特色民宿,肯定受欢迎。
禹州无梁定王陵附近的窑洞 禹州无梁定王陵附近的窑洞 禹州无梁定王陵附近的窑洞几次与窑洞的邂逅,让我对根深蒂固的认识产生了疑惑,回来上网搜索一下,才知窑洞在我国分布很广,在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州、洛阳、巩县等地区都有分布,而黄土高原上窑洞居住历史悠久,分布更广泛,形式也更典型突出。
也是通过与窑洞的这几次邂逅,以及在黄土高原时常看到废弃的窑洞的现象来看,本地的窑洞更多的是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利用当地土层深、直立性好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修建了这些窑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另建屋舍,遗弃了这些曾经遮风避雨的窑洞,居住到更加宽敞明亮的处所之中。
窑洞不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专利”,澄清这个认知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先入为主,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就要多查阅资料,多留心生活中出现的点点滴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