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非马」是春秋战国时期名辩学派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的著名论辩。
公孙龙(约前 325 年——前 250 年)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善于论辩,曾在赵国平原君家当门客几十年。「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名垂史册的主要辩题,《史记》就曾说过,「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连他自己也自诩,「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基本思路是: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其基本论点是:「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这种论证表明了不同的「名」在所反映的内容上有质的区别,在所反映的范围上有量的区别。因此,不同的「名」所称谓的事物「实」也就不同。但由于公孙龙采取的是离散分析的方法,在逻辑上,有见于分析,无见于综合;只承认分析,不承认综合。在哲学认识论上,有见于个别,无见于一般;只承认个别,不承认一般。因此,「白马非马」虽然体现了公孙龙「唯一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但由于这个辩题片面夸大了事物对立属性之间的绝对性,片面夸大了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对立性,因此是一个诡辩。所以当公孙龙骑白马过关时,也不能不交费不得度关,因言白马非马。」(高诱注《吕氏春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