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03728/3a65bbb9e4c6e983.jpg)
语言学家说“比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但同时还指出,比喻虽揭示了被比较双方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但二者概念毕竟存在不同而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出现名为“过度扩展”(overextension)的错误。
在消费者试图认识课程质量的过程中,他们会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消费经验进行衡量,也会被社会(媒体、亲友、课程销售人员等)植入一些新的观念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这些五花八门的经验与观念有的并不具备普遍性,有的甚至只是些具有煽动性的谣传——用错误的标尺衡量课程必然是徒劳的,但这却同时为我们揭示课程的真相的提供了有意义的反面参考。下面给出几个人们对课程常见的错误认识:
A. “上课就像去饭店、自己不需要参与服务”
厨师炒菜,食客可坐等菜肴端到面前。但真正的教学是一种互动行为,需要学生在主客观上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上目标及课后作业,而不能赖在课堂上由老师单方面推进。
B. “上课就像买菜、消费课程等于得到知识”
虽然可以马上买到菜,但买菜并不等于得到吃菜的各种有利结果。同理,学生上课也不意味着得到知识丰富,不能把课程不好作为没学会知识的必然原因。
C. “上课就像点菜、教学关系是平等的”
消费者在菜单上点哪道菜、厨师就得负责炒哪道菜,二者是平等的关系。而在课堂上,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完成授课目标,不能让学生完全凭自己意愿自由发挥、拖延教学进度。这点和医患关系很像。
D. “上课就像炒菜、教学标准是可控的”
严格按照食谱烹饪,厨师能得到大致标准化的菜肴。但是知识作用于人的思想,教学双方在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上永远存在不同,学习效果也一定存在变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不必然导向标准化的教学成果。
常有教育机构利用以上歪曲的认识进行宣传,事实上这样的课程往往需要以非常的手段实现、违背了科学的教学规律。但就像上篇文章所说,这些歪曲的认识常因足够简单暴力而能够满足消费者心中的逻辑闭环,再加上各式“敲边鼓”的推动,反使得无良的教育机构形成了一种行业领先的“教育奇观”与随之恶化的创业风气。
消费者有足够的自制力逃脱这甜蜜的陷阱吗?也许他们仍需要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教训。不知到那时,这些教育机构还会变成什么可怕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