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03728/ac6420f2d488a27d.jpg)
教育产品区别于其他服务产品最大的特殊性,即付费的客户与被服务的用户通常不是同一人。由此引发的争论便是教育行业究竟应对哪个顾客负责:家长还是学生?如果单纯把教育服务看作一个可供买卖的商品,那么家长作为实际买单的消费者无疑是教育产业的上帝。很多公司推出实惠的折扣促销、宽松的退费政策、以及各种“多快好省”的花哨承诺,便是在促成家长交费这一方面煞费苦心;而教育服务的核心内容:课程,却极少是家长择校时真正的关注点——就像不知是官方营销还是网友恶搞的“海底捞式服务”系列段子,消费者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服务员自费给食客买生日蛋糕等“敲边鼓”的壮举上、却往往避而不谈火锅本身好不好吃的事实,舍本逐末。
然而也有人认为,火锅无非底料涮菜、味道大同小异,很难就其是否好吃给出具体评价,这才使得“敲边鼓”成为了判定优劣的重要参考。同理,对家长而言,判定课程的质量就像分辨火锅的味道一样困难:课程质量如何只有交费并体验之后才知道,而在体验前则是完全不可知的。因此以“敲边鼓”作为是否付费的参考虽然有舍本逐末之嫌,却也是消费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能尽的最大努力了。
这种心理的出发点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不道德的教育机构正是借着不可知论掩饰其课程的低劣、并借用“敲边鼓”一举获得竞争优势。无知消费者所尽的“最大努力”反而助长了错误的气焰,可谓十分讽刺——比起把选择权交给不可知的运气,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些课程的缺陷,在上课前就能够分辨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