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哈佛商评】养成同理心的习惯,能避免工作精疲力竭

【哈佛商评】养成同理心的习惯,能避免工作精疲力竭

作者: flyingsophie | 来源:发表于2017-06-05 14:52 被阅读53次

“应对工作中那些荒谬的情况真是让我难受死了。卑鄙,政治,愚蠢----一切都超出控制。这类事情让我压力到达极点。”

压力是幸福的刽子手。生活太短暂了,根本没时间在工作上不开心。但我们总是听到来自工业,金融服务,教育,医药,卫生保健等领域领导者们的这类抱怨。在我们的培训和咨询当中,“我不确定这么做是否还有价值” 我们看到很多曾经热爱工作但现在却会这么说的领导者。他们在长期的工作重压下,情感疲惫,愤世厌俗。

为什么压力会上升?大多数都是跟世间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机构中快速变化有关。很多人都是在超时工作,投入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感模糊不清。再加上跟上司还有同事们旷日持久的有害冲突,都让我们变得警惕又易怒。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表现和幸福感都大受影响。工作像一个沉重的负担,随时都有可能崩溃。工作上获得幸福感是可能性极小的。

但还是有好消息的:有些人依然还好好的。他们在艰辛的工作中继续顽强奋斗。

为什么?答案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同理心,一种情商能力,强大的控压能力。同理心是“行动中的怜悯。” 当你拥有同理心的时候,你就会去理解人们的需求,渴望,以及立场。你会感受和表达对他们幸福的真正关心,并且会去行动。

我们的一项研究(Kandi针对卫生保健部门领导层的研究)印证了这点。当问及他们是如何应对长年累月且纠心的工作压力时,这项研究中91%的主管们都描述说,表达同情心是如何让他们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跟其他人发生更深层次的连接上。其他的研究者也同意。表达同理心会产生的生理效应会让当下的我们平和下来,增强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的力量。它会在我们身体中激起反应,唤醒(好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会反转由(坏的)交感神经系产生的压力反应的影响。所以,不仅仅是别人,连我们自己也会从我们的同理心中获益。

基于我们的研究,Annie对接全球公司的领导,Kandi对接卫生保健部分的领导,我们提供了一份由两部分构成的策略,可以协助释放同理心以及打破崩溃循环。首先,你需要练习对己同理心。然后,你才会准备好去改变你惯性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这样你和别人才能因你的同理心而获益。

练习对己同理心

如果你真心希望处理好压力,首先别想成为英雄,你要开始去关心你自己。对己同理心包括:(1)想办法真正了解你自己,了解在工作中,你的情感,你的身体,你的思想都经历了些什么?(2)关心你自己,而不是关闭自我觉察:(3)采取行动去帮助自己。这里有练习自我同情的两个方法:

*抑制过度工作的冲动。当工作中有压力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加班工作去“将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加班是个坑,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停的加班-加班-加班-加班,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因为本质上我们就是我们自身压力的制造者。我们关闭了对人对事的那扇门。我们认为自己可以逃离,可以避免卷入别人的闹剧中。但当没有任何改变的时候,或者事情变得更糟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加班工作会产生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压力会导致孤立,导致我们放弃,从而导致更多更多的压力。所以,当你有压力的时候,不是投入更多的时间,而是找方法调整自己。运动,练习正念冥想,花更多的时间跟喜欢的人 在一起,或者还可以说多睡会觉?

*停止自责。压力常常源自失败时或没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对自己的苛责。我们忘记将自己当成活生生的,有呼吸的,有感知的人类了。不要让自我批评将你压垮了。承认你的感受,承认别人在同样情形下也会有类似感受。对自己友善点,宽容点。将你的思维模式从威胁转化至自我同情,会加强你的心理弹性。

给予同理心

一步一步的对己同理心会让你在情感上更容易去帮助别人。但我们也要面对:同理心不是工作场合的准则。事实上,缺乏同理心,甚至是人格解体,都是伴随倦怠的情感衰竭的特征。以下是在工作中用你正常的方式去运用同理心。

*在工作中与你喜欢的人建立友谊。大多数人都能嚷嚷出一大串不能在工作中交朋友的理由。我们认为刚好相反。在工作中真实的连接和友谊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哈佛格兰特研究(the Harvard Grant Study),运作时间最长的纵向人类发展研究表明,拥有温暖的关系对健康,幸福,快乐都是必要的。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关心别人与感受到别人的关心会降低我们的血压,提高我们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整体上更健康。

* 重视真实的人。在本文开头被管理者们提及的这个“荒谬情形”常常是沟通不顺畅和误解造成的。如果不是真正的聆听,我们就只会听到我们想听到的,这样就很容易被偏见和刻板印象误导。它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理解和连接。这造成的后果会导致大量不必要的压力。要避免这个情况,就要对人产生兴趣。问问你自己,“我如何得知这个人是来自哪里?” 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聆听,你会得到他们的信任,这对你的抗压水平和你对他人的影响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指导他人根据理查德.包伊斯(Richard Boyatzis),梅尔文.史密斯(Melvin Smith), 以及 阿利姆.贝弗里奇(Alim Beveridge)的研究,指导他人会带来积极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可以修复身体的自然疗愈和生长过程,增强毅力。当我们对指导他人足够感兴趣并愿意花时间时候,我们就不会沉浸纠结在自己的事情上,这对压力和倦怠的毒害起到很好的平衡。

*将你的顾客,委托方或者病人放在你谈话的中心。如果跟合作的同事目标不一致是你压力来源,试试物理移动,将你的谈话移到一个可以将别人的需求放在中心的位置。一位参加了Kandi研究的首席医疗官回顾了一次经历:他跟另外两位内科医生因为一位癌症晚期病人的治疗方案讨论得剑拔弩张,他们在一间会议室里争吵辩论,但毫无结果。看着大家的职业操守在逐步丧失,压力层级不断上升,这位首席医疗官决定将这场谈话移到病人的房间。他坐在病人的一侧床边,握着她的手。另外两位内科医生坐在病床的另一侧,握着她的另一只手。他们又开始讨论,但这一次的对话,每个字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正如这位首席医疗官所说,“当我们重新聚焦的时候,这场谈话的基调就变得不一样了。每个人都很平静。它让我们处在同一个情绪层次中。我们是彼此连接的。这是个有效的解药。”

运用同理心和怜悯的一个注意事项:在我们对抗压力的时候,它们是强大的力量。但运用过度也会造成伤害。过度的同理心会对你的情感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同情疲劳。当怜悯变成一种负担,并且导致更多压力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发生。所以要留意你的极限,当同理心超出控制的时候,要有策略去制止。

尽管如此,还是值得冒险的。一旦你决定关注你自己的时候,你也可以开始关注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创造一个对你对他人都好的同频共振的关系。

---------------------------------------------------------------------

Annie McKee 是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高阶研究院,也是该大学工会主席执行委员会博士生项目的主任。她是即将出版的新书《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先决领导力》的作者(与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Boyatzis合著),她还著有《共情领导力:成为一位共情领导》

Kandi Wiensis 是高管教练和组织变革顾问。她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是俄勒冈大学的MBA。她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个人与组织在改变、情绪智商和倦怠方面的弹性。

英文原文地址:https://hbr.org/2017/05/prevent-burnout-by-making-compassion-a-habit

相关文章

  • 【哈佛商评】养成同理心的习惯,能避免工作精疲力竭

    “应对工作中那些荒谬的情况真是让我难受死了。卑鄙,政治,愚蠢----一切都超出控制。这类事情让我压力到达极点。” ...

  • 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

    2019年7月9日 同理心是天赋吗?还是说它算是一项技能呢? 其实不是,同理心更像是由经验养成的习惯。这和你接受的...

  • 同理心的养成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别人稍微说几句话好话就算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相安无事。现在想来可能是...

  • 儿童“同理心”养成

    曾经有点疑惑,只有一个宝宝,独生子女,会不会太独而难以具有“同理心”?好消息是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就具有最基本的同理...

  • 孩子最具竞争力的能力,竟是它?!

    哈佛大学研究表明 同理心 是孩子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不能完全理解 但我选择相信 同理心 是爱人如己 《圣经》中也如是...

  • 《非暴力沟通》手记八则

    (一) 同理心是何等的重要啊!它能化解冲突,避免矛盾,减少伤害,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多多体验他人的感受...

  • 同理心

    同理心是能更好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生活工作当中把它训练成一种习惯,提高交际能力的一种方式。

  • 你有哪些提高情商的妙招吗?

    多学习,多充电,养成阅读习惯。 与人沟通,善于倾听,做到同理心,凡事为对方着想。 拥有一颗善心,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

  • 培养和唤醒同理心的方法

    培养和唤醒同理心的方法: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保持觉察。 什么是同理心?就是能懂自己和别人的心理。 如何拥有同理心?...

  • 【佛学与心理(30)】——同理心(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30)】——同理心(认知行为疗法) 一、新时代之同理心 “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是指能站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佛商评】养成同理心的习惯,能避免工作精疲力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ii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