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因高考失利,觉得很没有面子,父母亲还想让我进高复班复习,我觉得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容易。第一年应届毕业时参加高考,离高考录取分数线差距不大,可是复习了两年,高考成绩离录取分数线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是高考难度增加了,二是应届生的水平普遍提高了。见我心意已决,父母亲不再坚持,问我愿不愿意跟着孟豪大哥学木匠。那时孟豪大哥的徒弟商玉华去学开车了,正好缺徒弟,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答应了。
陈孟豪是我堂姑姑的长子。堂姑姑潘桂兰嫁给了后十都大家里的一户大户人家,孟豪哥出生于1946年正月,解放前其父亲陈良才参加过国民党的特务营,解放后因历史问题受到打击,后说不清楚一把枪的去处畏罪自杀,当时孟豪哥只有5岁。父亲去世以后,姑姑带着年幼的哥哥回到了义干娘家。
由于家庭的影响,孟豪哥读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12岁就跟着同村的陈中法师傅学木匠了,中法师傅大木(造房子等粗活)做得好,细木一般。孟豪哥的悟性特别好,又肯吃苦,不但大木做的好,细木也很精,在方圆十里小有名气,特别是十一都马啸,人们把他当作“木匠神”来崇拜。听人家说,他能一天做一只大板箱,而且还滴水不漏。
孟豪哥对徒弟非常严格,讲究师徒法则。他认为,做匠人要吃百家饭,要做百家事,做人做事都很重要。孟豪哥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匠规》。在正式学木匠的前一天,孟豪哥把我叫去,问我是不是真的想学木工技术,还问我能不能吃苦。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孟豪哥要我拿出笔和纸,他边想边说,让我记下《二十二条匠规》:
一、吃饭时小口慢咽,不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
二、吃饭时师傅徒弟不能面对面坐;
三、徒弟在师傅动筷之后开始吃,在师傅搁下碗筷之前吃完;
四、一餐只能盛两次饭,每餐只能吃一块肉;
五、夹菜只能夹身边的一半,不能挑挑拣拣;
六、中餐不能喝酒,晚餐喝一杯白酒或一瓶啤酒;
七、吃饭不能挑食;
八、筷子不能直插在饭上,盛饭时筷子放在桌子上;
九、吃饭时端着碗,不能靠在桌子上;
十、不议论主人家饭菜好歹;
十一、不准踩踏门槛;
十二、收工时洗脸舀一瓢水,抹一次脸,回家再洗;
十三、孝敬师长;
十四、团结师兄弟;
十五、匠不回主,不欺贫爱富;
十六、相互帮忙,不误人日子;
十七、精工细作;
十八、吃苦耐劳;
十九、有力尽出;
二十、努力进取;
二十一、三年徒弟,三年伙计;
二十二、安全卫生。
这二十二条匠规,涵盖了生活、做人、做事、励志等方方面面。
这一年的冬天,我们在马啸路口造房子,孟豪哥又收了许志平为徒。志平比我大两岁,也是高中毕业生,而且身强力壮,干起活来一个顶俩,但因为我比他早入门3个月,我成了他的师兄。师傅收他为徒时,还让我拿出《二十二条匠规》,讲给他听。又过了一个月,快过年的时候,我们在路口陈宗德家里造房子时,陈宗德的外甥涂旋华做助工。几天以后,涂旋华父子俩缠着我师父,一定要拜师为徒。涂旋华长我5岁,是我姐高中同学。过完年,师傅又收了徒弟,他就是我村的陈方兴。他是颊口中学高中毕业的高材生,后在昌化中学高复班复习,1979年参加高考,上了录取分数线,因体检不合格而未被录取。就这样,孟豪哥两年内收了4个徒弟,而且是清一色的高中生,年龄最小的我却成了大师兄,每收一个徒弟师傅都要上匠规第一课。师傅常常自嘲,自己是一个初小毕业生,却带了4个高中毕业生,师傅感到十分自豪。就这样,“名师”带着4个“高徒”,活跃在颊口、马啸的各个村落。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里有一技之长的人开始经商办厂。1983年春节以后,涂旋华不来了,他应聘成了马啸制刷厂的一名供销员;接着许志平也离开了师傅,在家乡创建了一个小木加工厂。1984年,陈方兴也撂下了木匠担子,与他父亲一起去办玻璃纤维厂了。到了1984年下半年,师傅也去承包乡里的小木厂,成了一名厂长。后来他还竞选当上了村长。
师弟们走了,师傅也走了,只有我坚守着,带着木匠工具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开始独立干活。1985年下半年,我也按耐不住了,离开家乡上了电大,我们的木匠团队彻底解散了。我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拜师学艺,虽然没有完成6年的规定,没有学到什么真经,但我师傅立下的《二十二条匠规》却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用他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参加工作以后,我在班级管理中,借鉴师傅的做法,在班里建立了《二十二条班规》,我带的第一个班就被评上了临安县先进班集体。在任校长期间,我据此制定了《二十二条校规》,效果也不错。如果说我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了点滴成绩的话,首先要感谢孟豪哥,我的师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