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一方大舞台。
二、三班“语文期末复习大戏”的排练任务,归大名不鼎鼎的张导。女一、女三十一,男五,男三十五,都得听她“讲戏”。
台上坐着的,正是她那76号演员。此时此刻,看着跟自己混了大半年的兵,张导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演员演着的,是别人的人生。可现在他们排练的样子,又何尝不是在演一出戏?
第一幕:找找找
今天排练的是文言大戏《愚公移山》,可有的人连剧本都搞丢了,数数,竟不止一人。
“F君,汝之剧本何处去?”
君怯笑而不语。
“为何不言?剧本于何处?”张导复问,始恼。
“吾之剧本放于废纸袋。”小声言罢,未等张导追问,其速起身,捡回。
张导疑:“吾不问,尔不知找?!”
怪哉!剧本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能让它睡在废纸袋,心可真大!胆也真肥!
另一边,W君也没闲着,从下达排练命令的第一秒钟开始,他就没闲着,小心翼翼的,两只手快速扒拉着小山似的剧本堆,既要故作背台词时的沉稳淡定状,更不能放松警惕,眼珠子时不时地瞥向张导,以免和她来个亲密对视,进而被提溜起来问询。
不料,张导站于高处,四海八荒,尽收眼底。
“W君,汝本何处是?”
“……找不见矣……余始见于昨日,而今不见。”
张导摇头,早就让演员们准备好剧本夹,就是不听,该!
张导继续溜达,见D君脖子歪斜,瞅着搭档剧本,念念有词。
见她来,D君尴尬一笑,不知如何解释,厚着脸皮抻着脖,用余光赶张导。张导气急,眼不见为净,走为上策,不再逗留。
第二幕:背背背
声台形表是演员的基本功,其中的“台”就是台词。张导要求每个演员必须把台词烂熟于心。哪个演员嚼不烂,张导还得给他开个小灶。
今天是《关雎》,附赠《蒹葭》,来开小灶的一个个,像被药昏的鸡,没有哪个能顺利地背下来。
“难吗?”
“嗯。”
“找规律,你发现了么?”
没有放声,一片沉默。
张导开始嚼碎了,一点一点喂,“这次懂了吗?”
“嗯。”
“背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张导明白了:这位演员,不懂装懂。
“下一位。”
第三幕:默默默
张导的排练课,“形”不再指形体,而指字形。剧本上的字,要会背,更要会写。期末大戏,能写对者才能得头筹,角逐“年度最具实力男女演员”。
“不屑置辩”的“辩”,抽了10遍,写了20遍,讲了30遍,为什么是这个“辩”,不是那个“辨”。可有的演员就是不长记性,偏将这个“辩”,写成那个“辨”。最后,气的张导从此与之不屑置辩。
张导说:“写字不是个容易活儿,要动脑子。你得动,以后才能不动。”
大体数数,只有不到一半的男女演员听进去了。这个导演当的,真憋屈。
为了能让好戏如期上演,张导气没少生,火没少上,有时恨不得拿起棍子一人赏五十大板,再借个抽水机把他们脑子里的水抽个干净彻底。可不到一秒钟,破功。
因为,张导从来都不可能成为大爷,台上的这76位才是。
这啊,是圈子里人人皆知的定律。目前,尚未见谁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