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九十年代不能成为我没有读过金庸和古龙的借口,就像我不能因为生在21世纪就不去读四大名著。只是恰好在我应该沉迷在金庸和古龙的年华里,错过了他们,而遇见了当时大火的青春文学杂志。研究生时代恶补了几部金庸,却在《天龙八部》刚翻开的时候就打住了恶补的进程,甚至射雕三部曲都没有读过原著。只是金庸古龙依旧伴随了我的成长,从TVB到张纪中,那些经典可以说一部都没有落下,只是也只能惭愧从未从文字上真正了解这些作品。
说来奇怪,即使再爱看《射雕》《倚天》,《笑傲江湖》《绝代双骄》,也曾沉浸在那个所谓正道和魔教的博弈和争斗中,也曾向往那些江湖儿女快意恩仇,而我的江湖梦,却从未生长在这里。说来可能会被嘲笑,我的江湖梦,是那部无厘头不郑重的《武林外传》。你要说我胸无大志了,为什么不想像那些大侠一样叱咤风云,与高手们过招,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反而喜欢跟一群三脚猫的小人物瞎胡混呢?
我想,也许是多数人对“江湖”的存在有些误解,又也许,是我这种少数人思路过于清奇。组成江湖的,原本就不是那些武林高手世外高人,而是小人物和传说。大家都想出人头地名震江湖,而江湖上,也从来不乏这样的高手。只是比这些人更出名的,是他们的传说,人物和故事相辅相成,没有人能靠着给自己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就名扬四海的,而故事,则是经过了无数口耳相传的润色的。
在传说中,故事原本是什么样子早已不重要,这些震耳欲聋的名声存在就好了,没人会去验证事实,而传播着这些故事的人大部分也没有能力去验证,甚至绝大多数,连这些人的面都不曾见过。读者和观众感慨着这个江湖,被这个江湖吸引着,因为作者原本展示给受众的,就是这个江湖上层人物的故事,因为没有人会被小人物的鸡毛蒜皮所吸引。
在这个武侠圈里,也是需要背景的,否则大家何苦挤破脑袋想拜入名门大派?如果不是侠二代,就只能想办法拜名师,侠二代拜了名师,厉害了,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主角了,最差可能也是个主要配角,而成为主角,还需要的,就是那一点奇遇了,不是侠二代,没拜名师,可能连遇到奇遇的资格都没有,想有奇遇,也需要先有机会被推下悬崖,打到山谷,关进地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交游圈子,不是侠二代,又没拜入名门,又怎么有机会跻身“江湖贵圈”呢,就算有了什么掉进山谷捡到秘籍的奇遇,也没有人会注意到。
人们向往着那些江湖贵圈的经历,那些传奇,那被人仰望的感觉。而我向往的,真的就只是那个小小的客栈,和一群朋友在一起,过着平凡的日子,把日子过成自己的诗。就像有的人喜欢君临天下,有的人却只喜欢山水逍遥。
《武林外传》的出发点很现实,立意也很清新脱俗,当那些活在传说中的江湖名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可能神话也就此幻灭了。整部剧也几乎贯穿着这样的一个宗旨,黑道五大高手如是,平谷一点红如是,包括什么盗神盗圣、关中大侠,传说就是传说,说到底,也都不过是普通人而已。而这些传说又是怎么来的,可以参考郭芙蓉给莫小贝讲盗圣传说和郭芙蓉给郭蔷薇说书的片段。
所以,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作品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胡闹一样《鸳鸯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扬名立万,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被所有人传颂。读《鸳鸯刀》的时候,心下暗笑,金老写了几万字就是来写这一群白痴的吗,四个自吹自擂自以为侠义的白痴,两个胡闹成性的夫妇,一个爱说梦话武功平平的走镖的,他们到底是来干嘛的,搞笑的吗?从头胡闹到尾。但江湖上,更多的其实就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过着名不见经传的日子,在自己有限的人生和眼界中寻找意义。
梦里江湖,没有腥风血雨,没有正邪对峙,做一个最普通的人,和一群最爱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偶尔也听着江湖八卦,聊着那些仿佛远在天边的大侠,却在不经意的人来人往中与他们相遇,相识,然后发现,他们,也不过是有血有肉食五谷杂粮的凡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