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秀课例展示现场:听课
好课究竟长什么样子?
文 孙明霞
前言:关于创新课
今年全市第17届创新课评比已圆满结束。从组织筹划,到培训辅导,到最后的讲课,我是全程参与者,也是始终的学习者。非常感谢每年的创新课活动,也是我的一个成长平台。可以说,这些年我市的创新课评比活动已成为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比赛评出优秀的教师,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用教科所郑所长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能够推动教师向专业化、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化,培养出教育家式的好老师,而不只是一个学科方面的专家。
郑所长多次提出,我们的创新课活动是面向全市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它不属于某一个流派, 也不属于一种课型,或者一种模式,而是希望老师们能够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采百家之长,勇于创新,最终能够形成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课它不是某种模式,不是某种流派,也不属于一种课型,它只是一种理念,是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它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2019创新课理论辅导基于此,创新课的组织形式与内容,每年也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与发展。从最初的课堂教学评比,发展到现在的创新课系列活动,已成为我市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在学校和县市区逐级推荐的基础上,进入市级活动;进入市级的老师,首先要进行理论辅导(专题报告)和理论测试(笔试),目的在于促进老师的读书学习和深入思考。换句话来说,就是希望老师们首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不是为了比赛而参加这项活动,而是为了推动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不是老师自己备好课讲完了就离开,而是在每堂课后,评委都要进行现场的点评指导,能给老师提出恰当合理的教学建议,真正能够对老师有帮助。每天都听课结束,还要对一天中的6节或者7节课进行总评,目的还是希望给老师进行指导帮助。最后一个环节是送课下乡活动,就是选出本次活动中最优秀的代表到各个县市区进行送课,而每一个送课教师,会配备一名学术委员(本市的名优教师)作为一对一的指导专家,每天都要亲自指导、改进。
可以说全市的创新课评比系列活动,已成为广大青年教师推进课堂改革、实现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也借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不少教师,通过创创新课的系列活动,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听课中
好课究竟长什么样子?
三天时间,连续听了20节课,有数学课、物理课、生物课、化学课等等,全是理科。每节课后还要现场点评交流,这不仅需要评委认真观察,区分每堂课的效果,给出尽可能合理的、客观的评价,还要能及时总结出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给执教老师一些恰当的教学建议,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逼着作为评委的我要在听课的间隙去研究该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以及该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是很肤浅的、浮光掠影的学习,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对理科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堂好的理科课堂应该长什么样子?
从学生的角度看,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很喜欢的,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课堂当中,愿意去参加课堂中的一切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参与,积极思考,能够全情投入的,并且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过后想起来始终难以忘怀、值得回味、意犹未尽的课堂。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堂好课一定是老师用心准备的课,在充分研读课标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好恰当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能够灵活驾驭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对课堂发生的一切问题都能灵活应对,恰当的处理好课堂的事故,将课堂事故转化成课堂的一部分,真正生成课堂,而不是去表演教案,换句话来说,就是能够将教学事故转化为教学的故事。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自身也感觉到精神愉悦,有很大的收获,正所谓教学相长。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堂好课一定能够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服务于未来的课。老师能够借此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革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学养、修养,成全学生也成全自己;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对自己一生发展都有价值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科学精神、文化传统。虽然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实现,但需要每节课的积累,所以说,每堂课都关乎生命,每堂课都关乎未来。
回到本次活动上来,还是有很多闪光之处:
1.充分体现了理科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在理科课堂都有体现。比如数学课的教学当中特别突出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老师循序善诱、条理清晰。这次数学课的内容有三个课题,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乘方。老师在设计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简单的问题,由简单的问题逐步上升到复杂的问题,由此提炼出数学的概念、公式,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维深度不断加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化学学科讲述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性质,也是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作用。生物学科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自己生物进化的观点。尤其在理化生的教学中,突出科学探索、科学精神的培养。
李树伟老师讲燃烧与灭火2.贴近生活、丰富资源。
数学课上,有的老师利用了《流浪地球》中的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计算地球比月球大多少倍,太阳比地球大多少倍等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物理课上有老师拍摄了家人抱着小婴儿行走和举起婴儿的动作,生动真实,让学生分析“劳而无功”和做功的概念;有的老师直接让学生查看教室内空调上的功率(1780瓦),也带来自己的剃须刀认识功率为一瓦的电器;化学课上,老师展示了在学校餐厅拍摄的炉火燃烧和鼓风机的画面讲燃烧的条件,用巴黎圣母院火灾让学生认识到火的作用和危害,并充分作用成语“钻木取火”“煽风点火”等,恰当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生物课上,老师准备了水螅、蚯蚓等实物标本让学生现场实验、观察,认识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等知识。尤其是水螅目前的采集是很困难的,一是个体太小,不容易被发现,二是由于水质污染导致越来越不容易见到水螅了,老师能想办法到某宝上找到水螅买来上课,也是有心了。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们为了上好课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某老师讲水螅的刺细胞 钱雪老师讲环节动物——蚯蚓3.信息化手段让课堂更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趣味性更强,课堂容量也更大。当然,用的不好就是画蛇添足,用的好就为课堂增色。在这次评比当中,基本上每个老师都涉及了信息技术手段的植入。有的老师制作了微视频,将课堂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有的老师通过网络中视频的选择与截取,来说明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或者解释其中的观点;有的老师利用了一些小软件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所有学生积极投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给青蛙找家 利用学生练习现场生成利用小软件,即时拍下学生练习的情况,与屏幕链接,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讲解知识,生成知识,这一点,王凤老师运用的非常自如。
超大容量的比赛训练利用软件中的小程序设计练习题,通过两人比赛的方式,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需要快速计算,这是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又富有趣味。
当然,无论老师准备的多么充分,都不会有无限完美的课,课堂总是会或多或少留下很多的遗憾,也因为不同的老师对课堂的理解不同,老师的经验基础存在差异,课堂上必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创新课的理解。有的老师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对教材的挖旅,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导致课堂的形式大于内容。
比如在数学课上,把一些电视中娱乐节目的形式搬到课堂上来,运用了不少影视节目的热词,看上去很时尚、吸引学生,也很热闹,但跟本堂课的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追求形式,就显得俗气了。
有的老师在生物课上,一会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一会儿又上去辩论,而所谓模型跟辩论的内容跟所要学习的知识或者帮助理解知识没啥关系,或者说对理解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就显得画蛇添足了。非专业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形式活泼,参与度高,又是动手操作又是辩论的,但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就是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的老师也制作了微视频,但微视频的内容不如老师现场讲的好,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也使用了信息技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设计了一些电脑小游戏,设计的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加大思维量。但用不好的话就显得很小儿科,设计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拖动放在适当的位置,这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但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游戏就显得一点思维含量都没有,仅仅是有趣好玩而已。
评委认真听课 听课理科教学必然涉及到科学史或科学家的故事,通过科学史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很好的载体。但有的老师挖掘了科学家的故事,但精神层面过于肤浅。比如物理中出现的功率单位瓦特,功的工作焦耳,就涉及到瓦特和焦耳两位科学家,老师只是通过简单讲述两位科学家让学生要学习科学家为国家发展做贡献,让学生说出“能不能”,声音不响亮要反复说“能!”貌似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但无论声音喊的多高,不代表他就有科学精神,就有爱国情怀,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了。
在前期的培训中提到要有“评价的创新”,希望老师们在课堂上能结合实际多角度、多种形式评论学生的表现,但依然可见过于模式化或不恰当的评价。比如,准备些小文具,或小卡片,只要回答问题就奖励一下,发出的奖品与问题本身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无意义的评价,甚至干扰了课堂的正常进行,打乱学生思维的训练,结果导致学生只为了奖品而不是深入思考问题。还有的评价是要求鼓掌,明明问题很简单,几乎是所有人都能答对的问题,在提问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给予掌声,就有些牵强了。不是不可以鼓掌,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一个平时学习很困难、极少回答问题的学生竟然能主动回答或答出来,应该得到掌声,所有人都认为很难的问题,有同学能有自己的思考并解释的条分缕析,肯定也能得到掌声。所以,掌声一定不是课堂中频繁出现的、只要回答就能得到的奖励。可见,课堂上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激发内驱力,但过多过滥的鼓掌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来设计这一堂课的教学,可以说准备的是相当充分,也有的看了很多的资料,借鉴了很多老师的设计方法,但总体看他的课却感觉杂乱无章,各种教学资源在他这里没有进行整合,也没有他的内化,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各种资源堆积在一起,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整合和利用,所以就显得课堂上杂乱无章。比如,利用信息技术,直接将学生的作业拍照上传到网络上进行习题的讲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可以说是现场非常好的生成,但有的老师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只是借鉴了这种方法,但没有抓住重点要点,随便把几个学生的习题放上去展示一下,讲解一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的老师也运用了信息技术,来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但是这个游戏和活动太肤浅,只是增加了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价值就不高了。有的老师收集了很多视频材料,课堂上的确显得很生动,但是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反而重点不突出。
课后交流、现场点评指导基于听课的的问题,听课第二天,我在本子上随意写下了“六不等”和“五要”:
六个不等式
追求时尚≠课堂创新
形式活跃≠思维活跃
欢声笑语≠深度学习
你言我语≠参与体验
大声承诺≠科学精神
掌声礼物≠有效评价
五要:
学习借鉴要学会内化
丰富资源要学会整合
课堂语言要严谨简练
学科思想要贯穿始终
科学思维要培养提升
我将这几句话发在微信朋友圈后,得到了很多同行的点赞支持,其中本市同行卫成峰老师留言道:
怕冷场,替你问;
怕答错,替你说;
怕超时,替你做。
有时,安静的课堂时刻,才是学生真正思考并发生深度学习的时刻,我们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留白,有理不在声高!
感觉卫老师的留言简直就是我的观点的补充。结合这几天的听课,谈点个人观点:
1.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老师要善于学习与研究,通过学习提升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通过研究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钻研教材、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这一堂课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而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要尊重教育常识,真正为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一切创新的手段,方法,教学的形式,都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2.思维能力,学科素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在不同学科是有所区别的,在数学课,通过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要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当中,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和数学建模能力。学生将来未必要成为数学家,但现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的学习一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来的生活能力,和世界打交道的能力都将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数学的概念又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概念。
物理教学中功和功率的知识也是非常抽象的。而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化学教学中,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讲燃烧和灭火,这些知识非常典型的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并且也和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生物学科与化学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以及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或者说理化生三个学科,都突出了理科——讲理的特点。老师心中必须概念明确、思路清晰,通过结构讲性质,或者通过性质来认识结构。假如把结构和性质,结构和功能,分开来去让学生记住概念,学生永远都不会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要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理科教学当中不能忽略科学史的教育。凡事本节课当中相关的科学家,科学的发展史,老师在备课过程当中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奋斗经历,这不是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是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拓宽视野,跳出课堂,重视知识系统的建立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讲到某一节课就对这节课的内容做深入的研究、挖掘教材,但是对一节之外的内容却很少涉及。打个比方,假如把某一节课的内容比作一个圆圈的话,有的老师的思维和一切活动都只是在这个圆内,从没想过可以这个跨出这个圆,看看圆的周围相关的知识。比如讲燃烧和灭火,假如不把氧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融入其中的话,那么就始终讲不深讲不透。生物课上,讲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这节课本身并没有涉及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知识,但老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跳出这一节课,善于利用前面学过的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等知识来了解动物的进化特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就很容易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知识就是零散的,琐碎的。
其实,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老师都要注重知识前后的联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打通知识和知识之间连通的渠道,甚至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与交融,每节课要有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单元结束能够形成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而整册书学完,那就要一册书的知识体系。老师要有这样一个开阔的知识视野,课堂上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驾驭、信手拈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完整的认识世界。
4.深入研究、不断积累,形成教学风格
工作时间短的年轻老师,可以模仿借鉴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和做法,但工作时间长了的老师,假如你只是沿用最初的方法教学,势必变成不断重复的机械劳动,失去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趣味性,也就没有愉悦和幸福感。真正优秀的老师、卓越的老师,一定是有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老师,这种个性,一定不是自身脾气性格中不好的元素,而是教学的智慧和经验。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深入研究,用研究的态度面对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同时老师还应该是一个很勤奋的人,要善于记录,记下日常教学中的故事,不断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自我观察、自我研究。积累了,还要学会提炼,不断总结提炼,总结出你的教学观点,总结出你的教学特色,总结出你的教学思考,最终就形成你的教学风格。我在很多场合和老师们分享我的生命课堂,而生命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我近20年的积累,这20年当中不断记录课堂的点点滴滴,同时又不断的深入思考,就这样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提炼总结,就形成了我生命课堂的实践框架和价值体系,也就是我的课堂主张。
探索无止境,成长无止境。在课堂创新的路上,我们渐行渐远,但没有终点。
优秀课例展示活动现场【附】
泰安市初中课堂教学创新课比赛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成功举办
为深入推进全市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近期举行了第17届中小幼课堂教学创新课比赛活动,通过自主报名、层层推荐的办法,全市共有140名教师参加了市级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发挥优质创新课的示范作用,展示教师的课堂创新做法和理念,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泰山学院附属中学于五月八号在泰山学院附属中学视频会议室联合举行了“泰安市初中课堂教学创新课比赛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从今年参加创新课比赛的优秀选手当中遴选了理念先进、课堂教学创新特色突出、成绩优秀的六位老师(文理科各三名)进行展示。除附中本校教师参加听课外,还有各县市区的二百多名初中教师参加了这次课堂观摩活动。
本次展示活动的六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活动的组织方面都独具特色,大胆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老师的丰富内涵和扎实功底和探索精神。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六位老师的教学当中也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改进了课堂的传统结构、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参与、体验、探究的能力。可以说,六堂课各有特色、各美其美,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为所有与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上午三节文科和下午三节理科课堂展示结束,分别由本届创新课文科组评委组长赵刚(泰山区教科研中心主任)和理科组评委组长孙明霞(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科室主任)进行了现场点评。二位评委结合本届创新课活动和现场的课堂展示,阐释了我市举行创新课系列活动的目的意义,针对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创新特色和存在问题,给老师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可以说,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执教老师进一步研究课堂、创新课堂,为广大听课老师提供了创新课的优秀课例,也是对我市课堂教学创新课系列活动的补充和发展,必将推动全市课堂教学创新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刘晶老师课堂展示 赵鹏老师的课堂展示(英语) 韩鑫老师的课堂展示(英语) 赵刚主任的精彩点评 王凤老师的课堂展示(数学) 钱雪老师的生物课 张书振老师的化学课堂 孙明霞老师的课堂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