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苑谈写作
雪花吹落春风香——简析古诗中的通感写“香”

雪花吹落春风香——简析古诗中的通感写“香”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11:52 被阅读71次

    雪花吹落春风香

            ——简析古诗中的通感写“香”

                        王传学

    “香”这种气味在自然界一般只有花才有,可是在古诗词中,许多本无香味的事物,却具有了香味。对这种现象,前人不大理解。南宋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退之(韩愈)诗云:‘香随翠笼擎偏重,色照银盘泻未停。’樱桃初无香,退之以香言,亦是一语病。”

    对此,清代学者吴景旭在《历代诗话》“香”卷中说:“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雨初无香,李贺有‘依微香雨青氛氲’之句;云初无香,卢象有‘云气香流水’之句。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这些诗句中为什么说樱桃、竹、雪、雨、云是香的呢?不好理解。吴景旭认为这是诗人“笔补造化”,即这些东西天生是不香的,诗人补天生之不足,给它们加上香,使它们具有了香气。

    不过,吴景旭的看法不能让人信服。诗人之所以把原本不香的事物写成有香气,这是由于“通感”的作用,即不同的感官相互沟通,产生联想,从而使事物原本不具有的特征出现了。

    我们先看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

    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传赐出青冥。

    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惭汗仰皇扃。

    此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和水部员外郎张籍为感谢皇上赏赐大臣樱桃而写的诗的和诗。

    诗的前两联写御赐樱桃的珍贵,第三联直接赞美樱桃:樱桃的清香随着擎举的翠笼到来,樱桃色泽鲜亮就像月光照在银盘上一样。鲜红的樱桃在诗人眼里好像花一样美,把樱桃看成是红花,于是就唤起一种花香的感觉。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像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感,写出了诗人把樱桃看得像花一样美丽的赞美之情。

    再看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 家宴饮时的同题之作。严武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杜甫因避乱往依之。

    诗的首联写竹子的嫩和新,颔联写竹阴的凉爽怡人。前两联,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新竹的勃勃生机。颈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则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诗人从修竹联想到佳人,用“娟娟”两字来形容它,娟娟不正是美好的佳人吗?佳人才有“风吹细细香”,这个“香”正和“娟娟”联系,正和诗人把修竹比佳人的用意相联系。

    再看唐代诗人李白的《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此诗为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当涂作,其时好友殷明佐将绣有粉图山水之裘赠予李白,李白便赋诗以答。

    原诗共三十二句,节选的四句的意思是:这件五云裘上素花点点千千万,犹如王母瑶池飘来的雪花,更奇异的是片片都带着香气,把春风都熏个透彻。我将代表你穿上它去九天遨游,我也将代表你去朝见三十六位神仙。

    诗中把“雪花”和“春风”连起来,在诗人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风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了,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自然要说“香”了。

    再看唐代诗人李贺的《四月》:

    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

    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李贺写有一组咏十二个月的诗,每首七句。这首咏四月的诗是一首惜春诗,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寺桃花》),但一些迟开的花此时尚未完全凋谢,诗人通过对暮春初夏庭院景物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成名须年少”的意愿。

    诗人描绘视野中的初夏美绿:夏云已起,“千山浓绿生云外”,云是时有时无缥缈虚,绿是层层叠叠耀目浓。此时云飘飖而洒香雨,光润的叶盘曲的花映照着曲门。初唐诗人宋之问之前用过“香雨”:“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游称心寺》)而氛就是云气,氲是迷蒙。“依微香雨”泛起“青氛氲”,将“雨”和春天的“氛氲花香”连起来,这就使雨有了香气。

    再看唐代诗人卢象的《家叔征君东溪草堂》:

    开山十馀里,青壁森相倚。

    欲识尧时天,东溪白云是。

    雷声转幽壑,云气杳流水。

    涧影生龙蛇,岩端翳柽梓。

    吴景旭在《历代诗话》引用时将“云气杳流水”中的“杳”误作“香”。用“杳”是写云气浮在流水的远方;而用“香”则由云气联想到花气,飘在流水之上,似乎有了香味了。

    古诗中运用通感手法写“香”的诗句很多,例如:

    (1)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宋 林逋《梅花》)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 林逋《山园小梅》)

    (3)艳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

    (宋 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

    以上三例都是写梅花香气给人的感觉,都运用了通感手法。例(1)中的“香”是嗅觉,“寒”“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寒香”写出梅花在寒冷的冬天昂然开放给人的感觉,其香气带着寒意,而这种寒香很浓,压住了麝脐的香味。例(2)的“暗香”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了香的清淡。例(3)的“真”是意觉,“真香”是意觉通于嗅觉,突出了梅花香味给人的真切感受。

    有些古诗在描写花和人(动物)时将他(它)们连在一起,从而使描写的对象都有了香味,这也是一种通感手法。例如: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唐 杜甫《绝句》)

    (5)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 朱淑真《木犀》)

    例(4)中的“春风花鸟香”,如写成“春风花朵香”,则过于平淡了。诗人将“花”“鸟”连写,用通感手法,使“花鸟”俱香,从而更渲染了春意的浓郁。

    例(5)中的桂花也叫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所有的秋光似乎都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窗里的人与窗前的花都香气袭人。“人与花心各自香”,诗人将视觉通于嗅觉,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雪花吹落春风香——简析古诗中的通感写“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hl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