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成功的钥匙是责任,是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责任是万事之源,成功不在于地位在于责任。”
有些人眼高手低,责任超过了能力范围后不可避免的失败让他们心灰意冷,难以东山再起。而精英却从未逃避过责任,即使失败,他们也总能重整旗鼓。他们身上那种“吸取教训,卷土重来”的精神让我由衷的佩服。
从“借口”时代到“抗压”时代
日本走过了泡沫经济崩溃后“失去的二十年”,这“失去的二十年”的消极影响至今仍未消除,人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营起了自己的公司,维持着自己的个人生活。在出现困难和新事物时,他们不想“勉强自己”,不敢向前迈步,而是恐惧失败,逃避挑战和困难。人们无意识地将“不勉强自己”的概念偷换成“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挑战失败的人往往不先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是一味地妄自菲薄,对接受挑战的人指指点点的社会旧风气也在作怪。然而,总是害怕失败,怯于应对挑战的话,绝不会开辟出新的道路。“勉强”不等于“鲁莽”或“过分”。
那些资金不足却非要白手起家最终让家人露宿街头的四十多岁的职员,我们称其举动为“鲁莽”。还有那些连日通宵不眠不休工作的人,我们称其举动为“过分”。鲁莽之人的成功不易来之,过分之人的成功好景不长。
抗压力是指灵活理智的思维方式,不惧怕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即使挑战失败,也能迅速恢复状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开始新的挑战。
失败恐惧症引发的自我无力感
一面对新尝试、新工作就说“太困难”而回避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恐惧失败”。这种坏习惯只会让你的人生、事业平庸低调,甚至不断朝着不幸的方向发展。
在商业上令人感到充实和幸福的瞬间大多都来自超水平发挥——发挥自己最高能力去挑战“不可能”的目标。在挑战难题时,你不会感到疲惫,会忘记时间,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跨越难关后,你就获得了成就感,幸福感的要素之一就是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害怕失败,采取回避行动的话,就会倾向于蜷缩在自己安全心理领域的“舒适区”,因此能体验到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就会少之又少。因过度害怕而压抑自己,不去尝试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时会借口说:“为了家人选择忍耐。”或“做好准备后马上开始。”时间久了,自己会对自己产生不满的情绪,充实感和幸福感一点一点消耗殆尽。
三大理由说明抗压力的必要性
一.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压力和工作繁忙会出现精神疲劳,特别是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职场上的抑郁症更为严重。特别是四十到五十岁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会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即随着身体衰弱,精神上容易受打击,一旦感觉到自己事业的上升空间有限,就会丧失希望,毫无干劲,变得灰心丧气。
对于一个商务人士来说,事业是持久战。虽然有时候需要“短跑”、硬拼一下,但是持续不了太久。事业更应该像“长跑”,要像马拉松选手一样,保持节奏跑完全程。如果在事业初期没有掌握持久战的工作方法,等到了中后期就更容易出现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导致“提前退出赛场”,而事业上带来巨大回报的时期确实个人实力和经验不断积累的后期。很多商业人士的大部分资产都是在最后十年间积累的。要想长期健康地工作,迎来事业的黄金时期,就有必要掌握培养坚韧内心的抗压训练法。
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社会越来越需要那些不抵触全球化,对多样性能灵活应对,在海外也能一展才能的人才。并且对能够自主创新,具有改革素质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三.苦恼工作方法的人正逐年增多。
有抗压力素质的人可以为我们提供工作方法的范本:理性地对待工作,灵活地应对困难,心智坚韧地突破困境,从残酷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逐步成长。他们既能在高处审视自我,又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用心取舍,怀着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伙伴,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学习抗压力之前必须先说明,抗压力不等于积极思维。人对未来抱有不安是理所当然的,害怕失败也在所难免。当事情发展不顺利,焦躁不安也是人之常情。强迫自己积极思考,反而有违常理。
培养抗压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三种态度:
1. 直面现状;
2. 灵活机动地认识问题;
3. 科学合理地思考。
“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
我们在体验过失败后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基本如下:
① 体验失败后,陷入慌乱,停止思考;
② 开始自责,产生各 种消极情绪;
③ 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不断循环与加重;
④ 回避可能产生不愉快体验的行动;
⑤ 认为自己对不愉快处境无能为力时,产生无力感。
要想有效地处理失败,就必须切断这个恶性循环。因此,最重要的是冷静地分析理解恶性循环的入口——“失败体验”本身。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艾米·埃德蒙森教授将系统中常出现的失败分为以下三种:
1. 可以预知的失败;
由于忙碌或是睡眠不足导致精神无法集中,粗心失误,或者没有按照固定步骤或惯例执行而出现的失败。做好事前准备,完成该完成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和麻烦。
2. 不可避免的失败;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存在于前景模糊、存在不确定性的工作项目中。失败的原因在于情况的复杂性,工作步骤、决策步骤比较复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种失败大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背负罪恶感是不理性的行为,在自责的基础上反省自身,避免造成更大的失败,不要过度自责内疚。
3. 智慧型失败。
主要发生在实验性的领域,比如说证明方案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或是探求革新性知识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就算出现失败,人们还是会褒奖一句“这次失败很有价值”。
新业务的开发、新产品的设计、新药品的研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智慧型失败”。实验性的项目失败并不是什么坏结果,这种失败可被归类为“好的失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转换为经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锻炼自己的坚韧性格和聪慧头脑。
最大的经验来源于最大的失败。因此,我觉得失败是上帝的恩赐。——《哈佛商业评论》2011年7月刊
感觉到恐惧不是问题,感觉不到才是问题
失败→消极情绪→不愉快的体验→回避会引起不愉快体验的动作行为。
这就是“行为回避”的消极态度的生成机制。
消极情感和压力要在当日解决,这样晚上才能安稳酣睡,神清气爽地迎接第二天。
解决消极情绪的4个建议:
1. 运动;
一旦发生纠纷,心情焦躁的话,为了不伤害对方,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就要马上离开现场去“快走散步”。有害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徘徊,肝脏处理它需要90秒左右。只要去散步,保证这90秒内不再发怒就好。
2. 呼吸;
当人呼吸舒缓、精神安稳时,大脑就会分泌出被称为“抗压秘药”的血清素。血清素的别名是“治愈荷尔蒙”。它有镇定大脑、产生幸福感、降低压力的功效,并且可以抑制不安焦躁,减少失眠,甚至预防抑郁症。
3. 听音乐;
4. 写作。
包括自由书写,反省记事,写日记等写作练习,把心里的苦书写出来,也是另外一种排解方式。
发挥自我优势:
一般抗压能力强,工作能力强的人,都能做到以下三点:
1. 把握自己的优势;
2. 坚强磨炼自己的优势;
3. 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的工作方法是聚焦于自己的长处。
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自我优势,弱点不能促进自我成长。——彼得·德鲁克
在不适合发挥优势的公司工作,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获得幸福。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去寻找那些能够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岗位。
漫漫人生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他人是自我幸福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与信任的人分享痛苦体验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治愈效果。著名的积极情感研究博士弗雷德·布莱恩特认为,治愈的原因在于“对话行为本身是喜悦快乐的体验”。喜悦和愉快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抵消原有的消极情绪。
家人、朋友、同事、恩师等重要的人会在我们遭遇困难、精神低落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支持,鼓舞我们重新振作起来。
除了来自他人的帮助,我们自己也需要常怀感恩之心。
保持感恩情绪可以给心灵、情感、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
1. 提高幸福度;
2. 中和消极情绪;
3. 促进身体健康;
4. 有利他主义精神;
5. 使人积极主动。
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普遍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现在拥有之物,而不是早已丧失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1. 写感恩日记;
睡前想想自己的好事情,把好事情记在日记本里,尽可能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事情,然后满怀着感恩之心合上日记本。
2. 想三件好事;
3. 写感谢信。
往期文章:
公众号:姚先生快乐进步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