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读书心理
《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作者: 思妈2012 | 来源:发表于2024-08-13 23:28 被阅读0次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与启发。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困惑。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看似自我毁灭或自我挫败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复杂动机。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知道某些行为对自己不利,却还是忍不住去做,比如和错误的人交往、拖延、在想说“不”的时候却说了“好”、认为别人总是不求任何回报、或者错误地认为艰难的道路就一定是正确的道路。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道闪电,直击我内心的疑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当我们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行为阻碍了我们获得渴望的爱、成功与幸福时,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们讨厌自己。”书中的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我挫败行为本质的理解之门。它让我意识到,这些行为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们与内心真正渴望的美好生活隔绝开来。

    马克·郭士顿博士在书中深刻剖析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挫败现象,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追溯了不同自我挫败行为的童年起源,揭示了这些行为往往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这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行为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

    书中详细分析了40种生活中常见的自我挫败行为,这些行为涵盖了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情感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深入剖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他人在这些行为中的影子,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模式。

    案例一:朱迪的交往困境

    朱迪(Judy)在交往过程中总是遇到让她感到害怕或抱歉的人。她先是和一个懦弱的人交往,那人甚至决定不了去哪家餐馆吃饭。之后,她又和另一个男人开始交往,起初一切都好,但后来那个男人变得专横跋扈。朱迪困惑为什么她总是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并希望自己能提前看清楚他们的真面目。

    这个案例揭示了朱迪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挑战,她容易被两种类型的人所吸引:一种是让她觉得自己无力,需要从对方身上吸收力量的人;另一种是让她觉得自己很重要,有机会成为“英雄”去拯救的人。然而,这两种关系最终都让朱迪感到挫败。

    朱迪的交往困境引出了如何辨认他人的性格内核,以避免自我挫败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特别警惕两类人:拥有怨恨内核的人和拥有受伤内核的人。

    拥有怨恨内核的人往往与世界为敌。他们初识时可能很有魅力,好胜、喜欢对抗,且通常很好斗。他们会把每一次分歧变成对抗,并试图迅速占据上风。与他们相处时,你可能会感到不适或自卑。

    这种性格往往源于童年的虐待经历,使他们无法承受损失,并发誓长大后要随心所欲。你可能欣赏一个如此好斗的律师,但一定不会希望你的朋友、爱人或同事是这个样子。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牺牲自己的需求来配合他们。如果你分享自己的目标和抱负,他们可能会试图打击你的热情,甚至反对你。当面对更不幸的人时,他们可能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不屑或居高临下的态度。

    相比之下,拥有受伤内核的人更容易让别人感到沮丧。与他们相处就像在蛋壳上行走,除非你特别小心不去伤害他们的感情,否则你最终可能会感到内疚。他们会把每件事都看成是针对他们的,但他们不是猛烈抨击,而是选择精神崩溃和后退,以使你对他们感到抱歉。

    这种性格往往源于情感上的忽视,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不被爱、不特别、不受保护、没有价值。他们既不会反对你,也不会支持你,因为他们感觉内心的力量太匮乏了,根本无法影响别人。当面对更不幸的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精疲力竭、不知所措,以至于无法提供帮助,然后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拯救那个人而感到自责。

    幸运的是,还有第三种类型的人——拥有健康内核的人。他们豁达、自信,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幽默感,是我们希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那种人。因为他们在孩童时期感到有安全感和被爱,所以往往是忠诚、诚实和真诚的。当受到伤害或感到沮丧时,他们会迅速恢复,不会耿耿于怀或试图报复。因为别人的成功不会威胁到他们,他们会热情地为你加油。当遇到更不幸的人时,他们会真正表现出同情心,并尽力帮助别人。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应该求助于这样的人。

    不幸的是,你遇到的大多数人要么拥有怨恨的内核,要么拥有受伤的内核。但与他们交往不一定会让你做出自我挫败的行为,除非你像一束光射进黑洞一样被拉入他们的核心。如果你能正确地应对,你也许能和他们建立一段令人满意的关系。记住,改变是他们的责任,不是你的。

    在回顾我的交往历史时,我意识到有一段经历特别让我深感挫败与不适,那就是与我曾经的密友小丹的故事。

    小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人,她总能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当我第一次遇见她时,我被她的魅力深深打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意识到,小丹其实是一个内心充满怨恨的人。她总是将每一次的小分歧都视为对抗,试图迅速占据上风。在与她的交往中,我常常感到不适和自卑,仿佛我永远无法满足她的期望。

    尽管如此,我却发现自己被这种关系所吸引。也许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无力,需要从小丹身上寻求某种力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我总是试图迎合她的想法和行动,即使那意味着牺牲我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因为想要成为“英雄”去拯救别人而进入某些关系,就像我与另一个朋友小红的关系。

    小红是一个情感上非常脆弱的人,她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受害者,认为周围的人都在针对她。我常常被她那种无助和沮丧的情绪所牵动,觉得自己需要去拯救她,让她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但是,无论是与小丹的关系,还是与小红的关系,都让我深感挫败。我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她们,也无法从这种不健康的交往模式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最终,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无力,并决定走出这种困境。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交往历史,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我开始明白,我需要寻找的是一种健康、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而不是那种让我感到挫败和不适的交往模式。

    案例二:贝姬与安的合作关系破裂

    贝姬(Becky)和安(Ann)决定一起写一本书。安是作家且是贝姬的好友,因此贝姬非常期待这次合作。

    她们形成了工作模式:安负责确定议题和主导过程,而贝姬负责打字。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安经常以对待下属的口气与贝姬交流,怀疑或嘲笑她的想法,并将乏味的工作推给她。贝姬因为害怕安取消项目而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但内心却充满了气愤和沮丧。最终,贝姬无法忍受,情绪爆发,指责安对待她像老板对待下属一样。这次爆发虽然解决了问题,但也结束了她们的合作关系和友谊。

    这个案例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可接受的行为时常常遇到的困境:无法毫无恐惧地说“不”或毫无怨恨地说“好”。它强调了留意受挫的早期预警信号的重要性,比如不想看到对方、意识到只有自己在表达支持,或感觉自己总是像懦夫一样退让。

    案例还指出,当别人做出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行为时,不必附和,如果支持他们,要说清楚是在帮忙,并希望得到一些回报。

    在回忆过去的一段经历时,我发现自己曾经在一段关系中扮演过与贝姬相似的角色。

    那时,我和一位同事合作,但合作过程中,同事经常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我交流,质疑我的决策,甚至嘲笑我的想法,将琐碎而乏味的工作全部推给我。

    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待遇,我的内心充满了气愤和沮丧。然而,出于害怕冲突和失去合作机会的心理,我选择了忍受而不是表达不满。我告诉自己,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合作的顺利进行,我需要做出一些牺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不满情绪逐渐累积,就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直到有一天,我无法再忍受同事的傲慢和无理,情绪终于爆发了。我愤怒地向同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指责她的傲慢无礼。这虽然让我暂时得到了宣泄,但也给我们的合作关系带来了裂痕。

    反思这段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不满情绪时存在着压抑和延迟表达的问题。我应该更早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感受,而不是选择忍受和沉默。同时,我也明白了在面对不可接受的行为时,我需要学会更加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不足,并促使我在未来的关系中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选择。

    案例三:保罗的职业选择与内心挣扎

    保罗是一个研究生,他面临着学业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压力。尽管他内心并不渴望从事建筑行业,但由于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他坚信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容易得到,因此一直在努力学习建筑学的重点学科。然而,在业余时间,他热衷于帮助他以前的高中篮球教练,并在这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和激情。

    然而,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保罗认为工作应该是充满挑战和折磨的,否则就感觉自己在作弊。这种观念导致他放弃了成为篮球教练的机会,选择了一条他并不真正热爱的道路。

    在咨询过程中,保罗被建议认真考虑成为一名篮球教练,这是他真正热爱的事情。然而,他最初拒绝了这个建议,认为这是“容易的出路”。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反思,他开始意识到,简单的出路有时就是正确的出路,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不意味着逃避或懒惰。

    这个案例揭示了社会观念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 ,以及追求热爱与满足感的重要性。保罗的挣扎和转变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社会尊崇辛苦工作而忽视自己的热情和满足感。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看起来容易,也可能是正确的决定。

    我原本的固有观念就是艰难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但这个案例刷新了我的认知。我意识到,追求热爱和满足感同样重要,而且并不总是意味着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有时候,简单的出路可能就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正确方向。

    书中类似的案例丰富多样,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步骤和策略,以及被证实有效的行动方案。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改变不利于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总的来说,《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不仅是一本深入剖析行为心理学的著作,更是一枚帮助我们克服自我挫败行为、实现内心渴望的解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找到通往幸福与成功的道路。

    如果你也时常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行为模式,却又无力改变,那么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相信我,它会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学会如何克服自我挫败行为,实现内心的渴望。

    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让这本书成为你人生中的转折点,引领你走向更加幸福和成功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njkjtx.html